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优化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是新时代全方位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适合个人及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质。在这一基础上,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坚持生本原则,充分发挥物理概念的引导作用,强化学生对科学思维方式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教学;教学策略
  中圖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2-0038-02
  引    言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同时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必要能力与品质,一般表现在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健康生活、学习能力及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上。在全方位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明确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蕴含的基本价值及学科素养的基本构成,从而有效把握相应的教学原则,优化教学措施,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一、核心素养维度
  1.物理观念
  在物理学中,物理观念的概念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公共属性及根本特征进行抽象,原理与规律则是人在探究过程中对物理现象的认识,这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基础。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应形成物理观念,并能够用物理观念来理解人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最终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
  2.科学思维
  物理学科的科学思维主要包括科学论证、推理、构建模型及质疑等相关要素。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应从不同角度出发,并构建相应的理想模型,通过科学证据来描述和解释问题,并在科学推理下获得结论。
  3.探究能力
  探究即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最终在证据的基础上获得结论,并对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交流和评估的过程。在高中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使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和处理信息,最终准确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论。
  4.科学态度
  这项要素是人类在揭示客观事物规律和本质的过程中持有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教师应让学生保持探究问题的欲望和好奇心,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在事实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并发表见解,正确处理科学和其他方面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友好相处。
  二、优化策略
  1.强化物理概念的主导作用
  教师应将物理概念作为核心来引导物理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相应的物理观念。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必须紧紧抓住物理概念,将教学重点从原先的讲授事实转变为使用事实,让学生的学习重心从原先的记忆事实转变为深层次理解概念与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
  例如,质点是被用来替代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对质点理解正确的有以下几种描述:(1)倘若物体本身的形状与大小不会给所讨论的问题带来重大影响时,可以直接忽略其形状和大小,把物体当作一个质点;(2)物体上各个点的运动状况一致,也就是平动的物体能够被当作一个质点;(3)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不考虑形状和大小时就可以将其当作质点;(4)在研究地球公转时,可以直接将地球看作一个质点,在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将地球当作一个质点。
  虽然上述几种描述都是正确的,但只有(1)是关于质点的概念,其他几种都是在特定情境中解读质点的概念。核心素养不主张学生死记硬背第一个表述,也不主张学生记忆其他表面性事实,而是引导学生把直觉、感觉及表象等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自主构建有关质点的概念。
  2.强化对原始物理问题的应用
  通常我们可以将物理问题直接划分成为接近物理现象自身的“原始物理问题”以及抽象后变得更理想的“物理模型问题”。所以,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需要设计更多原始物理问题。这些原始物理问题可以从生活中得出,也可以在课堂上生成,使学生能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更好的科学研究态度。通常学生在解决原始物理问题时需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描述现象,即描述问题中的物理现象,使其能够成为原始物理问题;第二,构建模型,即将原始问题抽象、简化和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物理规律;第三,解决问题,通过定量演算及定性分析来解决问题[2]。
  例如,物理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原始问题就是“估算大气层的总重力”。学生可以将其理解为地球被大气层包裹的现象,就能轻松理解大气层的总重力就是地球表面的压力,从而构建相应的计算模型,即“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所受到的大气压力就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压强”。但在该类题目中学生的出错率非常高,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物理教学基本都是习题教学,没有重视运用原始物理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3.强化对科学思维方式的应用
  学生运用物理思维解决问题时可以提出自己遇到的物理问题,然后深入分析和解决,最终形成比较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核心素养下,物理教学需要围绕一些比较复杂、真实的实际问题来开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一验证性试验改为探究性试验,为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小车及砝码、小盘、刻度尺、坐标纸等设备,探究物体加速度及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在这一问题下,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及小组讨论,能够进一步明确探究的基本思路,在具体探究的过程中直接运用控制变量的方式,先保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小盘及砝码的质量,研究合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再控制小盘及盘子中砝码的质量不变,即合外力不变,改变小车质量,研究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依照自身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分组开展实验,最终得出“物体的加速度和所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和质量成反比”的定量关系,成功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在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及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控制变量法与研究物理的规律,明确了使用图像法研究数据之间的基本关系,进一步培养了科学思维方式,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部分物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分数的提升与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形成是提升学生能力与品质的关键,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当下教学改革的基本需求,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升物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赵铁辉.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8(03):67.
  王影.高中物理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之策略探析[J].才智,2018(27):122.
  作者简介:钟维炳(1979.4—),男,广西贺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曾获贵港市“优秀班主任”称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9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