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元主体协同的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开展大学生双创教育是高校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双创意识,提高双创能力,引导理性创业的必然选择。高校在积极探索双创教育方式,双创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开发及教师教学定位误区等问题。要提高双创教育质量,要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必须开发双创教育多元主体参与,并协同推进。
  关键词 高校 双创教育 多元主体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创新驱动,“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应当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创业精神为支撑,以创业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开展理性的创业活动,因此,高校双创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我国高校对双创教育,走在了国家鼓励创业的政策出台之前,不断丰富的双创实践,在推动双创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正确对待并积极解决双创教育中的问题,是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1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现状
  从2002年起,教育部在国内少数几所高校开始双创教育试点,双创教育进入了起步阶段,双创教育在高校逐步推广,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高校双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1高校双创教育发展成就不断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校双创教育发展迅速,课程建设高速推进,双创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不断丰富。具体表现为:第一,双创课程在高校中得到重视。目前国内高校几乎全部开设了双创课程,有的学校还专门设置了双创学院,培养了双创专业师资队伍,负责双创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双创竞赛项目在教学工作量计算和职称评审中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第二,双创教育软硬件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在双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在国家、高校和社会的合力下,大量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外创业孵化园区落成,并在不断扩大、发展、增加,各类双创竞赛不断涌现,大学生双创项目资助逐年增长。第三,校园双创文化氛围与学生创业热情不断提高。以校园创客空间,创客咖啡为主要形式校园双创文化逐渐形成,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大学生校园创业团队的组成与自主双创实践的开展。第四,双创教育社会参与不断扩大。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整体部署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了高校的新创业教育中,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双创实践的机会与空间。同时,社会性双创竞赛也吸引了大学生的参与,部分参赛项目获得了社会性的投资。
  1.2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的困境
  在“十二五”期间高校双创教育获得长足发展,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高校双创教育发展,似乎进入瓶颈期,而从双创教育的效果来看,也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第一,双创课程设置,未能平衡理论与实践,突出课程特征。双创应当是一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但目前在课程设置上,高校普遍遵循了一般理论课程的设置方式,以理论内容为主线,通过案例教学来阐释,但双创课程包含的内容太多,受学时限制,理论体系只能点到即止,难以实现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而双创教师有限的,甚至是零创业经历,可是限制课程实践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双创教育资源表面化。很多高校为了双创教育开发了相关的资源,除了理论课程建设外,双创实践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园的建设也常常被作为创业教育资源的评价指标。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双创理论课程往往被学生视为无用,而校外的实践资源往往徒有其名,仅有数据统计上的意义,完全发挥不出教育资源的价值。第三,对双创好高骛远的教学定位在教师中普遍存在。高校要培养高层次的双创人才在双创教育定位上已经达成共识,但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需要创业实践能力支撑的,在创业方面高层次不等于排斥基本能力的锻炼。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当属于“万众创新”,高校的双创教育应当是高层次的,所以应当与专业创新相结合,进行高端创业,而一般的创业活动,即“大众创业”,是低端的,大学生创业不应该是“小商小贩”。想做成功的“小商小贩”,也需要灵敏的市场洞察力、必要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这些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更具针对性,未必比系统的理论学习效率低、效果差。而如果双创教师持有这种瞧不起“小商小贩”的态度,在教学中很可能会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形成创业中好高骛远的态度。换个角度来看,在校大学生进行低端创业是值得鼓励的,这样可以在相对可控的风险范围内,培养创业的相关能力,而与市场、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也能让学生从更加实际的角度,从消费者和需求角度去发现潜在的创新点。
  2多元主体协同双创教育改革路径
  要解决高校双创教育推进的瓶颈问题,必须针对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进。目前高校双创教育的主体仍以高校为主,但高校双创教育资源有限,且在创业教育方面也有自身的短板,因此,多元主体高校双创教育,协同推進从提高大学生双创能力的角度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2.1高校双创教育多元主体分析
  多元主体参与大学生培养,能够丰富并挖掘人才培养资源,补足校园教育短板,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促进人才市场需求与供给对接具有重要的价值。双创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对于大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在理论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在理论教育方面,高校有着特有的有时,但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及学生本身的多元主体各有自身的资源与优势,以高校为中心,以政府为纽带,丰富和挖掘多元教育主体,明确各主体在双创教育中的侧重点,是多元主体协同的前提条件。   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主体的核心,在双创教育中仍处于中心地位。高校在双创理论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除此之外,高校要通过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学时分配,吸纳挖掘内外部教育资源,平衡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激发主体潜能,合理安排资源,提高教学资源有效性。
  政府作为大学生双创的主体,主要通过政策法规的鼓励和引导,作为连通各主体的纽带,以平台化的方式,联动高校内外教育主体,间接参与教育活动中,激发各方主体在双创教育中的潜能。
  社会资源近些年来在双创教育方面的主体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如基金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双创赛事的主办与赞助中,激发大学生双创的参与热情,为高校双创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提供平台。而且在双创赛事中,公益性双创常常单独评比,使学生能够对创业的“事业”有更加丰富完整的认识,对于开阔大学生创业思路与眼界,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些往往没有得到高校双创理论教育的重视。与此同时,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也为大学生提供了针对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培养的创业培训与团建课程,对于高校创新实践资源不足、缺乏实操针对性的问题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企业在双创教育中的作用早已得到广泛认可,高校双创教育的定位往往以在创新的基础上成功创办企业,并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这也被作为双创成功的标志。企业与双创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企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的双创教育资源,而企业的发展瓶颈与技术难题,也可能在参与双创教育的过程中被有效解决。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知名企业家都成为了高校双创的校外导师,很多企业也成为了高校双创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提供了现实资源。
  最后,大学生自身作为教育主体的身份往往被忽略,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积极主动的吸纳知识,能够进行自我反思,有意识的寻找资源进行自我教育,在双创实践过程中,是否具有主体性意识,能否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提高双创能力,对于双创教育的效果都将产生重要影响。而长期以来,对于大学生双创教育主体意识的培养被忽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这也是制约双创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多元主体在双创教育改革中的协同路径
  2015年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深化高校双创创新教育的做法,如设置创业学分、制定双创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弹性学制及双创奖励,为高校双创教育多元主体协同改革提供了依据与可能性。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高校双创教育可以以高校為中心调动各方资源。
  首先,通过双创能力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改,完善理论教学内容,明确其他教育主体在双创教育中的作用。双创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以目前高校较为普遍的32学时设置,完全无法满足双创教育能力培养要求,若要内容全面,必然浮于表面。应根据创业能力需要,进行双创课程群建设,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设置,合理规划校内外资源。必修内容以双创精神培养为主,并引导性的让学生知道双创的能力要求,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有针对性的选修其他课程。
  其次,政府为高校双创提供政策支持和平台化资源服务。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政策与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为高校双创教育直接提供资源的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类双创竞赛和大学生双创实践得到政府支持。但政府作为双创教育资源平台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而高效在双创教育方面的政策建议功能也未得到有效利用。应加强政府与高效的合作,以政府为纽带,丰富高效创业资源来源。
  再次,高校积极开发利用企业与社会资源。利用优秀企业与企业家资源,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激发学生双创兴趣与热情,从而激活学生主体性。链接社会性创业教育机构资源,挖掘优秀企业家资源,补足双创教育师资能力不足的短板。
  最后,承认大学生双创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激发学生教育主体意识,激活学生主体性,在课程选择方面给予更多资源和更加宽松的环境,在双创实践中给予更多的肯定,在赛事参与中给予更多的支持。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研究”(GBC1317035)的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需求导向’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SJGY2018007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02):20-28.
  [2] 金利娟,王彦长.创业学教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5.
  [3] 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2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