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语文素养、学習效率、学习能力三方面阐述了学习习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并通过课前预习、观察生活、阅读、整理知识、创新精神五个方面提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学习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121-02
  在素质教育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学生的习惯培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1良好的语文习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
  1.1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部分包括学习习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重点教学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多个方面,好的学习习惯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习惯,才能进行高效的学习,进而提高其综合能力,因此,好的学习习惯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提高学习效率
  当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去解决,如:查找参考书、和同学讨论、请教老师等,这样利于学生高效解决问题,提高成就感,长期下去,就会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1.3提高学习能力
  习惯既能实现对知识的获取,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好的学习习惯是知识和能力之间互相转化的桥梁,让学生终身受益。在好习惯下,学生能集中精力学习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小学生学习语文良好习惯的培养策略
  2.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其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应指导学生按照其具备的语文基础进行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虽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领悟能力,掌握教学节奏,但是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课堂上对新知识的理解效果也各不相同,此时,若能指导学生提前预习新课内容,可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课堂上紧跟教师的思路和进度。
  在指导学生预习方面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当学生拿到新课本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浏览目录,掌握本学期的重点学习内容,并分阶段将不同的内容朗读一遍,做好长远预习计划;第二,指导学生进行单元模块复习计划,了解每个单元模块讲解的重点内容,并通过预习,准备学习过程需要的资料;第三,指导学生预习第二天的授课内容,可通过阅读课文,将文章中的生字注音、组词、解释等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重点学习内容,并且在听课过程中有侧重点,促使其积极参加课堂学习。通过不同的预习指导,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其更好的学习。
  2.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而基础是字、词等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应加强字词教学,不断提高学生汉字词汇量,特别是经典的故事。在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事物,因此,教师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不同的汉字,并且能够随时学习积累汉字。如:当学生在商场、餐厅、地铁站、公园、市场等地点时,会看到各种牌匾、食物名称、标识、各样商品等,可将生活中不认识的字词进行记录,然后回家查找字典或者请教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扩大学生的词汇掌握数量。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高效学习。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正确引导,并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让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生活观察中,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夯实其语文基础。
  2.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对学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还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学习活动,而是复杂的艺术,不仅要求读者具备体会读者思想的能力,还需要其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从作品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感悟。在素质教育中,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鼓励学生长期阅读,养成好习惯。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阅读内容也应该源于课本,并且深度要高于课本,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扩展阅读,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阅读内容,通过阅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终身受益。
  例如:在教学《太阳》这一课后,学生对和太阳相关的知识有了更确切的了解,如:太阳的温度、大小、日地距离等,并了解了太阳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对和太阳相关的其他知识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黑子、黑洞等,学生希望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因此,笔者为其推荐了《宇宙之谜》这本描述宇宙中各类知识的读物,并且指导学生正确阅读,不但符合学生的兴趣点,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再如:讲解《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的内容时,学生对大自然中的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为学生准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通过各个渠道找出和植物有关的阅读材料,增加其对植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笔者,还为学生推荐了《植物百科》这一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不断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充分结合,让阅读成为教学的补充,从而形成课内外教学有机组合。不但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4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习惯,如:在课堂上认真记录笔记,将教师所讲的重点知识进速整理,这样不但利于学生及时复习语文知识,还能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高其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由于小学生的瞬间记忆能力较强,但是长期记忆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扬长避短,教学完成后立即指导学生对知识点归纳和整理。这样不但可及时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还能促进瞬时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换。语文的学习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整理和复习,学生通过整理巩固语文知识,并以全新的方式整合学习资源,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教师还可指導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做标记,寻章摘句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当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应善于利用工具书查找,将其正确的读音、意思和用法记录到整理本上。在课堂时听讲,认真做好记录,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应记录下来,课后和同学探讨,或者请教老师,不断解决自身整理问题,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阅读完某篇文章或者某本读物时,应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根据阅读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内容进行整理,加深自身对内容的印象,这种方式可将内容要点简单记录下来,并阐述自身的阅读感悟,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整理过程中,要明确重点,可对阅读内容中包含的优美词语、格言、成语、谚语、具有修辞方法的句式等,整理到积累本上,并将所有种类的素材归类,装订成册,方面日后的查阅。只有学生积累足够的知识素材,才能转化成自身学问,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重点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始终,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时,主要可通过以下两方面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利用教材中的经典素材,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渐培养其创新能力。可通过课文中提到的人物和故事,让学生模仿人物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巧。例如:在《曹冲称象》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讲述的主人公是曹冲,在他七岁的时候通过创新思维,提出了具体的称象方法,因此,在讲解此篇文章时,笔者重点将曹冲应用的思维向学生讲解,他在实践操作中,使用代替物完成了对大象体重的测量,让学生体会到主人公使用的等值交换思维,解决了当时人们难以解决的难题。然后,笔者还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故事展开讨论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教材中的省略部分,让学生展开联想。例如:在讲解《树叶落了》这一课时,课文中有一处语言省略,笔者针对这一部分,让学生展开联想,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提到的内容,如:小虫子将落叶当做房屋,小蚂蚁将落叶当成小船,小鱼儿将落叶当做雨伞,文章只提到了小动物们将树叶当做什么事物,但是没有介绍它们具体在做什么。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将动物们做的事情写出来。不断引导学生创新思考模式,培养其语文学习习惯。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并通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观察生活、阅读、整理知识、创新等方面的习惯,逐渐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