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宜昌民歌种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宜昌民歌作为湖北民歌的瑰宝,这些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熟知宜昌民歌。它不仅通过优美的旋律向人们传达着宜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也是宜昌历史文化的一种写照和流露,本文通过对宜昌民歌的资料搜集和调查研究,归纳和阐述了宜昌民歌的种类。
  关键词 宜昌民歌 分类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宜昌民歌的种类与内容及其丰富,由于宜昌地区聚集着白族、土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民歌创编上深具民族性,这使得宜昌民歌更具有别样的韵味。通过笔者对宜昌民歌资料搜集,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顾名思义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一种民歌,在过去由于劳动强度大,劳动紧张,人们为了更好消除身体的疲劳,也为了更高效率的工作,便伴随着一些有节奏的吆喝声进行劳动,这种歌唱的方式便被冠以劳动的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起初只有劳动人民演唱的号子,经过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号子手,而经过专职号子手的推敲、打磨与发展,号子变的更为的好听,号子的品种也就越来越多样化,例如《长江峡江号子》就是其中的一种。
  长江峡江号子是流传在长江三峡西陵峡一代、船工行船过程中呼喊的号子以及行船前后的装卸、泊船时呼喊的码头号子和搬运号子。西陵峡素以滩多水急闻名,穿过西陵峡犹过鬼门关,长江峡江号子就是在这生命极限的考验中呐喊而生,是由峡江船工和码头工人创作并广为传唱,世代承袭。现如今,由于生产工具和运输方式的改变等多种因素,木船逐渐消亡,长江峡江号子也逐渐丧失其使用价值。
  2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是宜昌人们在生产劳动时即性而歌的歌谣,为此其在演唱上随意性极强,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薅草锣鼓演唱的人数没有太多的限制,一般是四人一组,在锣鼓等伴奏下,进行即兴演唱。其由击鼓的领队带领,一边指挥演唱,一边指挥劳动。两不耽误,为此号召力很强。薅草锣鼓可以调动劳动激情,增添干劲,统一劳动进度,提高劳动效率,素有“一鼓催三工”之说。薅草锣鼓调子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歌词表现内容,不像劳动号子那样紧扣劳动生产。
  3小调
  小调是宜昌人民在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时唱的民间歌曲 ,小调在演唱上不太受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以抒情为主,演唱情感较为细腻,音乐旋律非常丰富优美。宜昌小调流传非常广泛,当地的很多群众都会演唱小调,当前流传的宜昌小调主要有《花大姐》、《上四川》、《打渔歌》,它们都展现出了宜昌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抗争。
  4山歌
  宜昌的山歌歌词丰富,内容非常广,一般来说和野外的自然景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有即兴的演出。宜昌山歌节奏非常宽广,音乐旋律极为的奔放,在情感的表达上较为率真。宜昌地区多山谷,经济不发达,所以人民生活的很艰苦,但是无论生活多么的艰苦,宜昌山歌在情绪的表达上都没有压抑之感,更为注重内心情绪的一种表达。而且宜昌山歌的曲调和歌词也会随着歌曲的意境而发生相应地变化,再加上一些衬词的运用,使得宜昌山歌具有强烈与深邃的感染力,让人叹为观止。
  宜昌兴山地区还流传着一种特色的山歌叫兴山古歌,分布于兴山县各乡镇及其周边地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兴山古歌音调奇特,很多音都不在十二平均律中,无法记谱,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式、不易学唱。它的音阶结构中含有一个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久远的、客观存在的常规音程,被文化部命名为“兴山三度音程”,也称“三音歌”。现代人听起来,似乎发音不准,钢琴等西洋乐器都演奏不了,唯有编钟、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能演奏出来。
  5风俗歌
  宜昌地区主要聚居着土家族、苗族、汉族,因此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便产生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宜昌的风俗歌主要分为哭嫁歌和丧歌两种形式。哭嫁是土家族的悠久历史习俗,被称为“中国房式的咏叹调”,哭嫁歌是土家女儿出嫁时唱的歌曲,主要是表现了土家女儿出嫁的不满和对亲人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丧歌就是人去世之后,演唱的送亡曲,是对逝者哀思的一种表达形式,丧歌都为击鼓鸣锣,气氛庄严肃穆。
  各类宜昌民歌都有不同的特色,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种类的宜昌民歌已经逐渐消亡,比如长江号子因为现在已经没有纤夫这个职业了,所以早已消亡。还有风俗歌,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旧的风俗仪式已经很少见到,也已经在消亡的路上。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编号:17Q120。
  参考文献
  [1] 湯芸.湖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共性与差异[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7.
  [2] 向清全.鄂西北房县民歌及“诗经民歌”现象的实地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7.
  [3] 刘正维.湖北民歌特性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03).
  [4] 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7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