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以科研促进教学何以可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产生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二者相生相伴,彼此促进,相互提升,是高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两翼。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研究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尤其在以教科研创新成果加快新时代高校教学内容、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也正是开展以科研促进教学本论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关键所在。
  [关键詞]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1-014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1025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教学和科研是两项核心工作任务。以科研促进教学,并非单指重视科研而忽略教学,而是要深化以科研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转型、优化和升级,进一步明确在新时代高校改革发展中,秉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科研与教学双引领和科研与教学双促进,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处理重在度的抚脉和把握,其核心要义是举全校之力,全员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
   (一)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教育教学活动体现于教师传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全过程中。正如“问题的发问方式决定着答案的方向”[1]一样,教师用其教学经验、创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结合本专业和学科领域的特色制定系统科学的方案,优化教学制度措施,彰显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风范,以及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创新人才的价值诉求。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师者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遵循。从教学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来看,师者首先应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具体实践活动中树立个人权威和自信,然后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理念。师者还要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创新的需要,做学生的好朋友、好导师与知心人等。以上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功与修为。
  在第一课堂的常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从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自省和自修,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讨论反馈,进而达到总结提升的目的。师者要带着问题施教和学习,避免出现满堂灌、赶课时、疲应付和听天书等现象。相对而言,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活泛、趣味十足、参与度高,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学内容设计的精巧别致,教学活动组织得当以及全体师生的密切配合,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二)科研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
  通过“向学生注入强针剂”[2],对建立良师益友、贴心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师生互动体验式的科研实践活动,进一步升华了教学实践效果,达到了寓教于乐、教学相长、活学活用的良好效果。这也正是教师科研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
  在大量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发现:那些在学生时代积极加入到各种不同科研型团队的学生,如加入重点课题组、参加学科竞赛或从事研发实践活动的学生,往往在其择业、创业和创造等具体实践过程中表现突出,较其他学生而言,思维更加活跃、观念更加新颖、方法更加新奇、人脉更为广泛、执行更为迅捷、绩效更为显著。因此,贴合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思考如何为在校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参与度、实效性和创新创造创设便利条件,已然成为当下高校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发力点。
  (三)教改课题与科研课题的联系
  如前所述,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实践活动。教学实践中产生科研课题,科研课题孕育创新成果,科研成果又丰富教学实践。周而复始,逐渐构建了教学支撑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教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创新体制机制。新时代,高校应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核心目标,以探索学科前沿领域、激发求知欲及促进创新创业为重要抓手,努力建设“更具准确性和富有感染力[3]”的话语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培育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切实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教学实践产生科研课题的现实需要
   (一)教学实践活动产生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当代大学生在借助手机、微信、QQ、论坛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获取海量数据信息,在教师开始授课前绝大多数学生或许已经通盘了解和吸收了比教案内容更为广泛和丰富的资料信息。这对平时不太习惯使用新媒体的老教师,以及刚刚入职不久且处于适应与转型期的青年教师来说必将引发许多困惑和棘手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师者应及时认清形势,把握教材大纲,研究学生特点,研究教学方法,广泛获取相关资料。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容自信地投入教学实践,通过精心策划实践活动“让学生拥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4],进而获得学生认可、信任、支持与配合。
  (二)问题导向切入科研创新实践
  一般来讲,学问要求既学又问。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创造和创新实践过程中的教师和表现积极的学生均得到了显著的锻炼和提升,教师很快成长为教学能手和科研能手,有的甚至成长为主导学科领域的顶尖级人物;同时学生中的优异分子有的已经开始计划在科研领域继续深造。因此,注重问题导向,就是将怀疑精神、钻研精神和创新创造精神与教、产、学、研及用的有机融合,达到教学科研两相宜的目的。
  不过,我们在这里并非一味地强调科研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亦或是存有任何以科研取代教学的偏见。恰恰相反,我们是要以问题导向切入科研创新实践,努力“分析和解决失衡问题”[5],进一步彰显教学问题产生科研课题的先决作用,明确科研实践创新成果对促进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的作用。   (三)新进青年博士是促进教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陕西省“四个一流”“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在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期望值与日俱增的今天,社会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对年轻有为、教学科研双肩挑的青年博士更是青睐有加。其主要是缘于青年博士教师与受教育者年龄相仿、学识渊博、观念新颖,因此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通过分享自己丰富的科研成果升华课堂实践教学。有的甚至借助有利条件和时机,广泛吸纳部分尖子生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进行大胆创新创业创造,进而带动更多学生一同进步、成长成才。
  重要的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行政部门应适时给予新引进的青年博士充分的业余时间,提供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基础条件保障,使其在相对自由、宽松、活跃的氛围中潜心钻研教学,从事科研实践活动。通过制订系列切实可行的配套行动计划,努力探寻“揉合二者的可能性”[6],细心培育青年博士快速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和主力,这是未来高等教育现代化、大众化、普及化系统规范工程无法回避的重要目标任务和价值诉求,是以科研课题成果的“有益补充”,是实现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创新的源头活水、强校之路。
  三、科研成果转化反哺教学实践的价值诉求
   (一)科研创新实践与大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一致性和趋同性
  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是理工类的科学数据验证,亦或是技能教育培训性质的零配件掌控,这些都是以学科特有的基础性教学科研实践的严密逻辑思维活动为起点的。教学与科研实践活动与以普及科学知识和思想理论为核心内容的大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活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也正是教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教育能够实现的契合点、切入点。
  构建高校创新教材内容体系对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已迫在眉睫。显然,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群体进行切入式、沟通式、参与式、探讨式、激发式的专题典型案例教学已尤为必要。充满感官知性、视觉新颖、吸人眼球和触手可及的鲜活实例为教学实践活动创设身临其境的情感氛围,使得原本枯燥的书本理论知识的灌输变得活灵活现、可感可知更好地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随着师生互动体验式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多样化鲜活实例得到了更好地补充,教材内容体系建设也得到了更好地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科研创新实践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养成问题意识、挑战未知、自我服务及自我管理,对于快速提升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二)科研创新成果反向输入教学实践活动
  以科研促进教学,加快培育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高素质综合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创新举措之一。教学产生课题,科研创造成果,成果丰富了教学一体化协同育人创新模式。然而,教学与科研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尤其是将科研创新成果反向输入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丰富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以科研促进教学,培育新时代英才。
  需要强调的是,科研创新成果反向输入教学实践的前提是二者必须有契合点、切入点,并且科研创新的成果反向输入只能是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提出的关键问题的答案,否则,参与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的各方在知、情、意等方面均会受挫。因此,师者和受教育者必须在问题设计、课题实施、成果析出和切入全过程精诚配合,方能有望取得预期效果。
  (三)以教科研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促进高校的创新发展
  如何把教学和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学与科研相长的良好格局,这对提高办学层次水平和协同育人具有深远意义。不同学科拥有不同的话语体系,如果说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师生主要依赖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的话还基本可以理解与接受;中学教育阶段则应适当拓展学科内容体系之外的社会历史知识和实践探索;高等教育阶段则更多的侧重于开放式、发散式、纠错式、创新式及挑战式地包容性知识获取,并且很多国际上的高水平知名大学的教学内容,实质上就是任课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最新的教学研究性成果的集中展示。教学高手和能手对于本学科内容体系的海量“术语革命”时常主导着后续教学研究群体的实践活动及认知过程,迫使从事教学科研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经常翻阅和查找其前瞻性教学科研资源、综述研究和自我革命后便實现了自我教学手段的革新与实践,这就是学科内容体系在科研主导模式下“术语革命”入木三分的洪荒之力。
  故而,高校要进一步研究和适时为学生减负,为教师松绑,使科研促进教学成为师生喜闻乐见、欣然接受的教学实践方法。
  四、教育教学的优化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一)抓住新契机
  探寻新抓手。譬如:大学生挑战杯、学科专业竞赛、“互联网+”双创大赛、科普知识竞赛和大专辩论赛等为典型代表性的竞技类实践活动,以及其他各种全国性、区域性的创新实践,都是很好的以科研促进教学活动的重要抓手,也是检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新为目标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绩效的重要窗口。
  紧紧抓住把教师的科研成果深度融入教学实践过程,把师生互动体验式的科研训练环节及时纳入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中,积极倡导“高水平科研教师走上讲台”[7],以科研成果的大量析出为第一、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做好及时有益的补充,为研究性教学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可靠保障,促进教育教学的优化、转型和升级。
  (二)创造新环境
  新时代,针对如何建设好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大学,主要是“基于我国文化背景的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思考与理论构建性研究更为重要”[8]。因此,拆除阻碍高校与社会接轨的精神围栏,积极构建园林式校园。以科学、真理、实务、趣味、新知和体悟逐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设培育人、启发人和塑造人的全员育人环境,把出大师、出人才、出成果及出绩效作为新时代教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一如既往、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   (三)建立新机制
  科研促进教学是可行的,也是必行的,需要调动高校教学、科研、后勤及教辅全员力量,及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因此,高校有关管理部门首先应考虑要为教学型、科研型及教学科研双肩挑型教师置多元化发展通道,要务必“在多元主体的视域融合中改进大学教学评价”[9]。但需要强调的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依然是教学工作,必须确保教师在研究教学、从事科研、指导学生及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丰富教学、引导学生、完善自身和发展自身。建立教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旨在促进教学、科研两相宜,教师、学生教学相长,办学实力、水平和层次逐步提升,偏向任意一方都是不可取的,都无法取得全员育人、协同育人的实效。
  (四)做好新规划
  自上世纪90年代,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教育规模实现了新的飞跃。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来说,唯有结合新形势、新实际、新特点和新问题做好远景规划,切实履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评价指标体系”[10],明确具体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主体的发展方向,推动教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创新实践活动稳中向好发展。
  (五)形成新经验
  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各高校“口头上”都承认教学的中心地位,但实际上教学与科研是“两张皮”,即使科研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也是处于自发的状态,效果不明显,因科研任务重而影响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
  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高校职能部门作为教育科研实践活动的外部环境营造者,唯有通过布局“科学合理”的教科研一体化政策制度体系,营造“适度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设计“精准量化”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多元投入”的教研一体化长效机制,促使“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11]”教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将教学促进科研工作落到实处。
  五、结语
  对于高校来说,其教学核心地位的体现、高质量大众化教育有序推进、科研投入与产出及科研与教学的融洽关系度等都时刻影响其自身的育人效果。教学立校、科研兴校。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两种文化共融发展”[12],高校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堪当新时代固本强基的历史重任。因此,二者都不可偏废,尤其要努力促使两者有效衔接,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赵栋,阎孟伟.“认同何以可能”:一种逻辑的演绎与方法的分析[J].江海学刊,2019(2):71-77.
  [2]谷明霞,包继华.”科研反哺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25-26.
  [3]杨晓丽,熊华军.伯顿·克拉克:教学与科研的漂移与统一[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1):89-93.
  [4]刘强.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4(5):18.
  [5]熊学华.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现状及治理[J].中国高校科技,2015(10):58-59.
  [6]刘子曦.故事与讲故事:叙事社会学何以可能——兼谈如何讲述中国故事[J].社会科学,2018(2):164-188.
  [7]施林淼,刘贵松.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融合的方式、问题及对策——以清华大学等9所所高校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3):31-35.
  [8]于晓敏,赵婷婷,赵瑾茹.回归与超越——1998—2015年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的计量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58-65.
  [9]黄培森,叶波.教学作为学术何以可能:实践哲学的立场[J].高等教育研究,2017(11):58-59.
  [10]段丽华.国外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驱动机制——以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型”为分析框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82-90.
  [11]李斐.论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演变与协调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15(1):1-5.
  [12]张湘韵.从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看大学文化的嬗变[J].高校教育管理,2015(2):34-37
  (责任编辑:宇美臻)
  How to Promote Teaching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 Yongfeng, ZHANG Ying, YUAN Kun, ZHANG Yunyan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65,China)
  Abstract: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social practices. Teaching produces scientific research, research feedback teaching, they live together and promote each other, which is the two wings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teaching has basically reached a consensus, but it is not enoug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it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In particular, it is far from enough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discipline system, textbook system, theoretical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results of textbook innovation. This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key point of the research on promoting teaching theory by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ation
  [收稿日期]2019-09-28
  [基金項目]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陕西高校教科研一体化协同育人的政策体系设计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9KRM208);陕西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以教科研一体化新模式快速提升高校大学生科学素养研究”(项目编号:201882)。
   [作者简介]杜永峰(1983-),男,陕西周至人,西安石油大学讲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高校科研管理研究。张莹(1981-),女,山东沂南人,硕士,西安石油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科研管理。袁坤(1980-),男,江苏无锡人,硕士,西安石油大学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项目管理、科技人力资源。张云燕(1980-),女,山西临汾人,西安石油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科研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0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