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 促进高校科技工作跨越式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东南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辉煌历史的名校,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科技、教育、经济建设人才,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对国家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有影响的高新技术及科技攻关项目,同时通过与企业和市场的广泛结合,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其中科研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科研基地已成为学校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平台和实力体现。因此,进一步加强科研基地建设、规范科研基地管理,强化科研基地职能建设对促进高校科技工作跨越式发展有重要意义。
  
  以优势学科为依托,提升科研基地建设成绩显著
  
  东南大学经过百年的发展,有许多国内较强的优势学科,如建筑土木类、电子信息类、能源机械类等学科有鲜明的特色,如何发挥工科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抓好源头创新,加强技术辐射,促进校企联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是我们科技管理工作的奋斗目标。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学校科研基地建设工作有了喜人的发展,现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并以学科为依托建设了一批产学研基地、跨学科基地、校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所。研究内容涉及移动通信、毫米波、专用集成电路系统、火电机组振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等。“十五”以来,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是学校建设发展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为国家和地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基地建设为中心,带动学校科研跨越式发展
  
  抓住机遇,适时创建东南大学十大科研基地
  “七五”以前,学校科研任务大都是在系、教研室组织下,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的,这种组织形式很难适应科技形势的发展。1985年全国科技体制改革,促使学校科技工作进一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学校明确提出“以任务带学科”的指导思想,带动学科上水平。学校审时度势,组织科研条件较好的学科,争取了部分“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和其他重大科技项目,利用自身的学科特色,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专业实验室,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八五”以来,学校先后组建了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专业实验室、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成为我校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而且逐步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的研究基地。全校科技经费从2000年的1.89亿元上升到2006年5.56亿元,科研基地科技经费占全校科技经费的50%以上。
  
  优势互补,多层次推进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有效渠道,是加强技术创新,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结合点。我校本着“坚持联合、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多层次、多形式推进产学研合作。
  学校根据学科、科研基地的优势以及多年科研成果的积累,结合企业的需要,先后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东大-华为联合研究中心”等八个联合研究中心。这些联合研究中心一方面针对企业需求开展科研,另一方面较快地将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这种模式的建立使学校科研方向更多地面向企业、面向市场,也使学校某一科研方向的研究队伍得到稳定,科研经费得到保证;企业通过这个模式,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研发的进程,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可以说,这个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赢”。
  
  加强联合,促进跨学科科技合作
  现代高科技项目不论是基础性研究还是工程化开发,绝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胜任的,科技任务内容的复合性决定了要求学科上的交叉和人才、技术、信息的集成。学校在加强科研基地建设时,特别注意多种专业人才的配置。在发挥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的同时鼓励学科相互渗透。只有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才有可能萌生创新的思想、创新的知识、创新的技术,才有可能出现新的研究开发增长点和新的学科生长点。我们在组建科研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步骤地组建跨学科、跨系、跨所的学术机构,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合。近几年来,组建了现代制造技术(CIMS)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等跨学科基地。实践证明,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对于发展学校科技工作,推进学科建设已有明显效果。
  
  以基地为阵地,为营造创新人才提供优良环境
  
  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年轻的具有创业意识的创造性人才不断涌现出来。而科研基地则给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科研基地人才辈出
  科研基地的建立,给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级项目的竞争及为地方经济服务创造了条件,也正是在科研基地这个优越的科研环境下,使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茁壮成长。目前,学校在国家级的各类专家中,有12位教授入选,其中有10位来自科研基地。
  
  科研基地造就了优秀研究团队
   科研基地浓厚的学术环境和较好的工作条件造就和稳定了思想活跃、创新性强、学术水平高的年轻科研团队,保证了科研基地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如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始终跟踪国际最前沿技术,强化国际合作,通过国际交流,派出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引进人才等手段,建立了一支学位层次高、多学科交叉且年轻的研究队伍。这支队伍具有物理、化学、生物和电子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知识的背景,是一支在分子电子学领域里深受国内外同行重视的研究队伍。
  
  科研基地吸引了国内外优秀人才
  在加强自身培养人才的同时,学校科研基地十分注重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便利,例如我校实行了“先聘后评”的政策,十分有利于引进人才,发挥作用。现在,每年我校都要引进上百名优秀骨干教师或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他们为学校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活力。
  
  创造良好环境,稳定优秀骨干
  培养和引进人才,只是人才工程的一部分,如何稳定人才是重中之重。尤其是近年来,人才争夺战的对手已不再限于国外先进国家。境内外资企业、金融证券等高收入行业乃至条件优厚的科研院所和兄弟院校都参与到人才竞争中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坚持以“物质作保障,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为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学校还专门为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教师而设立了重大项目岗位,从而做到因人制宜、因基地制宜。
  
  科研基地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学科建设的内涵是高质量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科技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科研基地建设等。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基地建设对学科建设至关重要,其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校现有1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2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一半以上与学校重点科研基地密切相关。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规范科研基地管理
  综上所述,东南大学尽管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国内一流著名高校相比,学校的创新特色并不明显,科研基地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地建设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再接再厉,向目标不断努力。
  引凤先筑巢,只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研基地管理,真正做到基地、项目、人才统一和抓好源头创新及技术创新,才能造就一批精明强干的科研团队,方能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创造重大科技成果,为高校科技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