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严格执行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着重强调自主探究与阅读后的自主思考过程,从课文中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文本中心思想,抓住作者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手法,更深层次地感受课文中不同人物的思想动态、情感,组织小组活动或是师生互动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锻炼学生写作技能,从而提升学生语言综合素质与语文知识积累。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82-02
  引 言
  从本质上看,阅读学习是渐进式的过程,优秀篇章仅仅阅读一次是不够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倡文章阅读次数至少在2遍以上,每一遍阅读的出发点与目的均不一样,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包括四项基本内容,即语言、文化、表达情感及线索,四项内容彼此独立又彼此连贯,可伴随多次阅读实现它们的升华。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根据语言、文化、表达情感及线索展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
  一、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语言学习兴趣
  授课前,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内心发展趋势与个性特征,依据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使学生能全身心地学习与钻研,激起语言学习的兴趣与欲望。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合理掌控文本深入程度,适时采取小组探讨模式展开教学,或是节选文章片段,讲解与节选片段相似的生活经历,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例如,《背影》一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满怀感恩的情感。文本以“送别”为线索,回忆父亲与“我”离别的场景,因此,对父亲外貌及品质的描写是文本主要内容。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背影”是指谁的背影,找到文章所指人物;而后,第一遍阅读时根据所讲人物找到自认为较为深刻的语句,从而更加贴近课文内容,便于理解作者的情感。部分学生阅读后发现“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充分显露出父亲对孩子的深切关怀,以及父亲对分别的淡然态度,虽弄脏了衣服,却充满浓浓的爱意。部分学生则重点标注出“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是作者北去后父亲给他寄的信件,信件中说父亲虽身体不适,但依旧乐观面对生活,体现出父亲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找寻与分析这些核心语句,学生会更加理解“背影”后面的多种情感,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到年老父亲对孩子的殷切关心。教学完成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说说父亲在自己心中的印象,并与同伴交流。如此一来,在阅读学习的同时,更能体会父爱的伟大。
  二、整理文本脉络,扩展学生思维
  若将课文看作参天大树,那么字、句则是它的树叶,脉络则是树干。故而,在理解与认识课文主旨后,教师须引导学生找到文中脉络与线索,在语句、词语的分析层面升华至文本线索的整理上,逐渐深入文本的内部结构,利用渗透文本、探究文本情节及写作意图等方法扩展学生思维,适时引进核心素养的教育[2]。
  例如,《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是利用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移山愿望。这是处理人与自然矛盾的关键手段,表达出远古时期劳动人民对幸福的渴望,更体现出愚公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生精神。授课前,教师可先分发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通读课文,以“移山”这一关键词找到移山的原因,然后提问“通读文章,谁能说说本文的脉络与线索是什么?”提问后,学生开始重新阅读。学生A认为,山挡住了愚公的道路,让他出入很不方便是文章线索;学生B认为,移山精神是文本的线索,从妻子的怀疑、老头的讥笑到最后感动天神实现移山愿望,故而移山精神是文本线索。学生各抒己见,很难做到统一。鉴于此,教师又带领学生重新回到课文,以段落介绍形式确定课文的线索与脉络。同时,对每个段落要求学生自主总结与概括,在总结过程中构建文本整体框架,理解升华,扩展自身思维,可谓事半功倍。
  三、深入文本情感,锻炼欣赏能力
  文字是表达文本的直接形式,线索与脉络是课文的整体支架,而文本所表现的精神与情感则是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总结与整理文本情感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人物隐藏的情感与事物隐藏的美感,所以精神情感的深入渗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必经之路。
  例如,《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藤野的高贵品質,写出了作者对他的敬仰之情及藤野对中国学生的惜才之情。想要抓住文本情感,先要按照上述方法通读全文,找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并进行分析,随后指导学生发现文本线索与脉络,即“藤野先生”。然后,从对文本的分析到对文本内容精神及情感的探索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藤野先生做了什么事会让作者怀有敬仰之情?这些事表现出何种精神?”学生再次重温文本内容,找到作者与藤野先生发生的故事:藤野先生平等公正、一丝不苟地为中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通过对这些语句的分析,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人物的情感精神,即公正、公平的人格精神,且具有强烈的惜才情感。阅读到最后,教师须带领学生逐渐向审美方向靠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多种美。通过文章阅读,分析文章线索与主旨思想,进而将学生引入文本精髓深处,对人物与事物进行鉴赏和体会,以期实现阅读教学质的飞越。
  四、积累好词、好句,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蕴藏着诸多精神和内涵,理解与传承文化则是阅读的重要表达形式。只有学生认识课文、欣赏课文,才能进入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学习阶段。中国承载着多个民族的文化,不同地域文化表现不同,文章形式也不同。基于此,将文本情感精神升华至文化理解,意义深远。实际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养成标识习惯,促进学生对文化的传承。
  例如,《小石潭记》这篇课文,作者借景抒情,从景色描写中表现作者被贬后的悲凉心境。等学生完成上述三项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找到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或是段落,并用颜色笔进行标注,分析其美在哪里,尝试理解文本背后的传统文化。有些学生标注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有些学生标出“我坐在潭边,四面是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等。随后,教师可让学生在语句中略加“小料”,并批注“小料”的效果。多数学生对作者赏景的语句画线,标出“寂静寥落”“空无一人”等词语,认为这些词语能够直接表现出作者心中的孤寂之情与对被贬的悲愤之情。最后,教师带领学生理解蕴藏在景色背后的文化,从而使学生从阅读层面过渡到文化理解层面,借助好词、好句的不断积累,提升写作水平,实现文化传承。如此一来,在改进与完善阅读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丰富学生的语文精神世界,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借鉴。
  结 语
  总而言之,初中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此阶段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征,继而开展阅读教学,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语言学习兴趣;整理文本脉络,扩展学生思维;深入文本情感,锻炼欣赏能力;积累好词、好句,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进而推进初中语文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王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06.
  杨文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析[J].名师在线,2019(24):32-33.
  作者简介:杨勇(1977.9—),男,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1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