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志兴

  【摘要】行为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等环境中固化的行为表现。小学阶段是整个学生时期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等作用,同时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重点部分。通过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质内容,指出现阶段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目的在于推动我国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策略
  小学是整个学习生涯的开端,小学生教育不仅涉及科学、文化知识,还将小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作为重点。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生刚脱离家庭成员的保护,思维方式特殊,身心发展幼稚,在判断、辨别事物是非方面缺乏社会经验,如果小学教师忽略小学生行为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可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二个家庭,小学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为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全面发展,本文探究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为小学教师提供参考。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质内容
  行为习惯,即行为和习惯,表现在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随意性和自动化,与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行为,指受意识支配的具体活动;习惯,指长时间形成的自动、客观的反应倾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具体表现在小学教师对小学生行为的引导和习惯的培养教育。为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养成,小学教育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生理心理和行为能力方面的正确教育和指导。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部分内容,地位重要。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包含内容较多,如礼仪、卫生习惯、语言表达、思维习惯、待人方式和处事能力等,其根本宗旨是使小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健全人格。
  小学生是行为习惯教育的重点对象,其认知空白,社会经验极少,无行为准则,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小学生实施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仅需要规章制度的制约,还需要行为准则的管理,进而保证素质教育的充分实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从而影响其生活及日后的工作,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栋梁之才。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多数学校重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在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详细如下。
  1.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认识较浅、重视度不够
  受社会形势发展的影响,很多家长把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他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好孩子,可有所作为。学校受家长的影响,同时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只能将学生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完全忽略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是,由于小学生缺乏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社会生活很多场所出现了小学生素质差的现象,如公交车上学生大声喧哗、语言粗陋、嬉戏打闹,完全不顾及其他乘客的感受。公园里小学生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等等。这些显然成为社会正常发展的阻碍,是教育失败的表现,需要学校和家长给予重视和反思。
  2.教育方法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我国社会发展迅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因此,传统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育需求。我国教育以教室灌输教育为主,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于形式化,没有深入国际形势和社会生活,如宣传画的使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懂礼貌、遵守秩序,可经过现实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学生知道它的存在,其宣传含义更是无人知晓。学生、家长、甚至教师一致认为思想品德课程不重要,在教室学习行为习惯方面的知识难以应用于现实生活。
  3.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思想。现阶段我国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在不断改革,在行为习惯教育方面缺乏创新。教育地点主要是教室,教育方式主要是面对面授课,教育内容限于书本知识,尤其在农村小学表现较为明显。但行为习惯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实践,小学生多接触生活细节,了解正常的行为准则,如遵守交通秩序,维护环境卫生等,在亲身体会和经历中感受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制约自身的行为习惯。
  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1.让小学生切身体会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为了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应积极寻找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在日常行为习惯教育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首先,可为小学生制造实际生活情景,利用其生活事件等让学生感受道德的意义;其次,通过书本以外的知识丰富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然后,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具有深刻教育内涵的电影、生活片段等;最后,给予小学生自由言论的机会,让其评价某一事件中各个人物的
  行为习惯的是非,教师积极给予正确的引导,提高小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对道德行为的判断。
  2.教师精准把握“为人师表”
  教师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为了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对的学生既有乖巧的也有调皮的,既有聪明的也有笨拙的,但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应一视同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只有教师精准把握“为人师表”,明白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模范和榜样作用。
  3.教师教育策略中正确运用奖励
  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中,教师应坚持“奖励多于批评”的原则。在小学生教育中,由于学生性格特点的特殊性,教师应正确运用奖励,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是批评学生,因为批评学生会造成较多不良后果,学生自信心降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在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中,教师应正确运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社会中有正能量的人才。
  4.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永不停止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甚至每个人的一生。小学生的认知较浅,自制力弱,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关注每个细节,每个阶段。教师在小学生行为习慣养成教育中,应设置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细节和正确教育评价标准,在实际教育中,认真执行每个过程,不松懈,不间断,并评价自身的教学效果,改善教学方法,在日积月累中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结语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综合素质人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现阶段我国小学生教育中,教师应逐步完善教育策略,使小学教育与时俱进,符合我国教育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健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J].新课程,2017,(07) :224.
  [2]王会荣.以养成教育主题班队会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J].课外语文,2016,(02) :117.
  [3]赵信军.浅谈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好家长,2018,(04) :1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2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