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如何以课文为例来指导学生写作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江华 苑基国

  【摘要】仿写是根据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按题目要求进行临摹、模拟的一种习作方式。利用课本资源对仿写句子、仿写段落、仿写过渡、仿写结构教学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有所学习,有所创新,以求看得更远,给学生作文提供一种便捷、有实效、可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仿写句子仿写段落仿写结构仿写过渡段
  中学生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短短几字,道出了无数语文教师的尴尬和学生的辛酸。作文难教,作文难写,已经如魔咒般困扰了师生好多年,我认为,仿写是一把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
  小学语文课本中精选的例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语言规范,表达方式多样,可以说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进行模仿的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仿写是学生写作的开端,是培养写作兴趣的奠基石。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呢?模仿可以由浅入深,由句、段到篇。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以激发学生仿写的兴奋点。
  一、仿写句子
  有些课文的句子生动形象,运用了许多修辞方法,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非常吸引读者。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有一个比喻句: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那扇那,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比起“弯弯的月儿像小船”这个比喻句描写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秋天绚烂景象。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图片,拓展学生的想象,再让孩子仿写这个句子,学生们有的写:它把紫色给了葡萄,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摇啊摇啊,摇出了丰收的喜悦。有的写:秋天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小姑娘的脸颊,笑啊笑啊,笑出了甜蜜的希望。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能力。
  再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品味语言时,有同学说,她最喜欢的句子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我趁势引导学生: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还像什么?请抓住春风的特点写一个比喻句,结果同学们写出了一连串新奇的比喻,如“春风像白衣天使给病人的一个微笑;春风像老师对学生的一句鼓励;春风像跌倒时路人的搀扶;春风像贫困山区孩子收到的包裹。”学生的想象的翅膀在自由驰骋着、飞翔着。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使用修辞手法,仿写优美句子,实现了学生由读到写的巧妙过渡。
  二、仿写片段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句与句之间没有连贯性。究其原因,是连句成段的能力太差。适当地让学生仿写一些精彩的段落,学习蕴藏在句段中的写作方法,引导孩子梳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提升其连句成段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教材《背影》一文时,发现段落的描写非常有表现力,值得仿写。课文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描写,笔触细腻、语言传神,描写方法多样。“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片段,运用“走、探、穿、爬、攀、缩、倾”动作描写来传神地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还有神态描写“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心疼。
  有了“鉴赏经典文章,揣摩细节描写”这一课堂伏笔,接下来的学生的展示习作的教学环节便开展得很顺利了,学生们大都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描写手法,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如鲁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绝唱》一课中,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白妞表演时的高超技艺。学生们对正面描写都不生疏了,但是对侧面描写还不大习惯用于习作中。所以,学习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侧面描写反复朗读,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然后选一次比赛的片段,练习正面描写与反面描写相结合,写出比赛的激烈和热闹场面。学生们作文有章可循,写起来就简单多了。
  仿写片段,模仿写作手法,让学生们作文变得有章可循。
  三、仿写文章的过渡
  过渡,是文章内容转换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衔接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它像桥梁一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可以使行文自然、语气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而且有助于表现主题思想。小学生初学作文时,忽略了过渡段的描写,因此,写出来的作文段与段之间前后脱节,“分段”变成了“分家”,使一篇作文变得前后不连贯,气不通,意不顺,显得有点莫名其妙。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过渡的写法势在必行。
  如《怀疑与学问》一课中的就有这样巧妙的过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这句话既总结了上面写的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又引起了下文写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这句话,如同一座桥梁,把课文的上下两个部分巧妙的衔接起来,使文章文意相通,自然流畅。于是,我便让学生在写作时也注意仿写过渡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有《颐和园》这篇课文学习中,也有许多过渡句,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从描写一处景物自然过渡到描写另一处的景物,使全文层次清楚。我便趁机引导学生学会了写游记类的作文的过渡方法,还学会了“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仿写过渡,让文章变得文意贯通,流畅自然。
  四、仿写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结构是作文结构的一种重要的作文方式,这种写作结构方式易于掌握,适用性较广。小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写成总分总结构,是基本能够做到的。
  鲁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我的舞台》这一课,就是总分总的结构。课文以“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开头,总领全文,后分别通过“在娘胎,我就登台唱戏”,“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等四个有趣而充满童稚的小故事,课文结尾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和升华。总分总的结构,清晰明白地表达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学习这篇文章,趁机让学生学习了“总分总”這种写作方法,引导他们仿照课文的结构,扩展练写写人、写景状物的文章,孩子写起文章来,顺手多了。
  小学阶段,总分总文章还有很多,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
  仿写文章结构,让作文变得有法可依。
  语文课例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课本上的每篇文章都是精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本这一现成的作文书的作用,在把课上精彩的同时,渗透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少走弯路,轻松写作,就如书法中的临摹,数学中的例题,让学生成为会阅读、会表达、会写作的人,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融合,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希望看到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3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