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3~6岁幼儿身体素质与体育认知行为现状的分析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幼儿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幼儿学前体育教育,对幼儿终身身体素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进入新世纪,我国3~6岁幼儿的基本身体素质下降明显、运动不足、肥胖、视力下降等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担忧和关注。研究表明:我国少年儿童特别是3~6岁幼儿的身体素质正逐年下降,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地区的幼儿相比差距明显,并在逐步扩大。我国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中3~6岁幼儿的各项测试(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指标结果明显偏低。国内外大量幼儿体质研究结果表明,3~6岁幼儿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适量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智力的提高,培养幼儿顽强的意志品质,提升幼儿自身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培养幼儿时期的身体素养,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3~6岁幼儿  体育教育  身体素养  问卷调查  对策意见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2(c)-0229-02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龄前幼儿(3~6岁)身体素质和体育认知行为现状,分析影响幼儿身体素质因素以及获取身体素养的途径,本文针对北京和平与未来太原市连锁幼儿园幼儿进行随机抽样体质测试和问卷调查,对测试指标和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对策意见。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依据,加强学龄前(3~6 岁)幼儿体质锻炼,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太原市北京和平与未来连锁幼儿园东岗路幼儿园、西花苑幼儿园、二电厂幼儿园、幸福苑幼儿园合计1080名幼儿,其中950名幼儿完成了全部测试项目,成为有效统计数据指标。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体育活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统计法、访谈法等形式,随机抽取太原市北京和平与未来连锁幼儿园东岗路幼儿园、西花苑幼儿园、二电厂幼儿园、幸福苑幼儿园4所幼儿园作为幼儿体质测试和问卷调查对象,对获取的测试指标数据采用SPSS 11.5社会学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3~6岁幼儿肥胖率问题突出
  我国2014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幼儿无论是肥胖总数还是肥胖率都名列全世界第一,全国幼儿肥胖率为13.6%,东北地区为13.2%;华东地区为12.2%;中南地区较低,为10.25%。研究发现,950名幼儿中身高标准体重正常的有416人,肥胖率14%,营养不良率为3%,肥胖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与部分肥胖幼儿家长调查访谈,导致幼儿肥胖主要原因是平时吃零食多,甜食、油腻食品摄入多,平时膳食不合理,家长缺乏营养知识,再加上幼儿不喜欢运动,缺少必要的体育活动。但总体上看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肥胖问题、营养不良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幼儿园、家长的关注。
  2.2 3~6岁幼儿各项体质测试指标结果
  对参加调查的幼儿实施《国家体质测试健康标准》测试和统计,完成全部项目测试指标的950名幼儿进行数据统计分析,950名幼儿中只有12人获得优秀指标,优秀率为1%,而良好率仅为6%,达标率为88%,与2014年国家公布的全国达标率93.6%相差甚远,说明这4所幼儿园对幼儿体育锻练重视程度不够,幼儿体育活动少,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幼儿其他几个测试指标进行展开分析,幼儿的柔韧项目(坐位体前屈)水平较差,该项目不及格率较高;幼儿上肢力量弱(网球掷远),投掷技术不规范,不会用力;幼儿平衡能力差(走平衡木),好多幼儿胆子小,怕失去平衡摔倒,该项目不及格率较高,950名幼儿中及格率81%、良好率6%、优秀率1%,达标率为88%。测试指标结果幼儿优秀率、良好率达标率都偏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这是教育部门、社会、家长、幼儿体育教师今后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2.3 对3~6岁幼儿体育锻炼活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3.1 幼兒园的场地、器材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
  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场地、器材是否能满足幼儿体育活动需要的题项选择中,选择“不能满足”和“完全不能满足”的总体比例达到82%。幼儿园的场地、器材不足是制约幼儿体育活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幼儿园课程安排室内课程多,而操场体育锻炼活动少。
  2.3.2 家庭对幼儿的体育行为持支持态度
  问卷数据显示:多数家庭支持幼儿参与体育运动(总体支持比例为65%),但家长自己却不喜欢体育运动(总体挺喜欢以上的比例为25%)。
  2.3.3 幼儿看电视、玩手机等情况
  参加问卷调查的幼儿每星期平均看电视,手机玩游戏的人数占到95%,幼儿每天看电视、手机玩游戏的平均时间为55min。
  2.3.4 幼儿参加体育特长班情况
  幼儿参加体育特长班的平均人数占6.5%,参加体育特长班的幼儿每天锻炼的平均时间只有25min。
  2.3.5 社区体育活动设施难以满足幼儿体育活动的要求
  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场所几乎没有,调查问卷显示:幼儿家长不知道社区周围的幼儿锻炼场地在那(总体95%),表明大多数幼儿在社区内无体育锻炼行为;幼儿成为圈养型模式。幼儿家长认为自己家离幼儿锻炼场地太远的比例也非常高(总体60%),距离太远将会严重制约家长引导幼儿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访谈中幼儿家长对社区锻炼设施非常不满,认为健身器材是针对中老年人的,对青少年儿童缺乏足够的重视。   3  结论和建议
  调查证明,4所幼儿园体质健康状况达标率为88%,与太原市2014年幼儿国民体质均值达标率95.8%相差甚远,与2014年国家公布的全国达标率93.6%也有一定的差距,4所幼儿园整体体质健康状况达标率偏低。幼儿园场地、器材不足,家庭对幼儿的体育行为的支持态度,社区体育活动设施建设落后等,都是严重制约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主要问题。鉴于存在的以上问题,必须引起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幼儿园、教师、学生家长的重视。幼儿时期是儿童身体发育和动作技能发展关键阶段,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水平,培养幼儿体育素养、提高较强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动作技能是幼儿体智能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有效促进3~6岁幼儿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对策意见。
  (1)国家制定的3~6岁幼儿体质测试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幼儿身体素质的衡量标准,测试指标评价结果为制定的3~6岁幼儿个体运动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要提升3~6岁幼儿的学习能力,开发幼儿无限的潜能,必须先培养训练他们的体能、智能,激发幼儿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拥有强健的体魄,充沛的体力,振奋的精神和持续的专注力。
  (2)3~6岁幼儿处于快速成长的特殊阶段,其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正常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而对于3~6岁幼儿身体素质而言,参加适量的体育课程能够发挥出显著的提升作用,故而幼儿园应当在日常上课与体育活动练习中要积极融入吸引幼儿容易接受的体育游戏项目,在丰富儿童活动内容的基上,推动儿童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坚决克服以往幼儿体育活动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喘气、不奔跑、不脏衣、不擦皮、不摔跤、不扭伤等现象。
  (3)国家要岀台关于体育教师的保护法,将体育教师的体育工作列入法律保护范畴,形成全社会维护体育教师的合法工作权益。教育部门和幼儿园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幼儿身体素质的提升,提高幼儿体育教师队伍的地位和待遇,体育教师应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放手为幼儿开展体育活动,为提高幼儿身体素质,针对性地进行体育课程教育。
  (4)在日常的体育课程练习中,教师还应当更多辅以灵活多样的游戏,以便将幼儿的运动兴趣进一步激发。练习课开展期间,需对儿童安全问题予以足够重视,通过安全教育的开展,确保儿童在活动开展中谨记安全。此外,教师在运动量安排中,应当结合儿童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切忌出现过大的负荷而影响儿童身体的情况,同时也要避免因负荷过小而无法刺激儿童身体素质的情况。
  (5)当前,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幼儿园体育活动场所偏少,户外体育运动场地已经不能满足幼儿体育活动的需求,如何保证幼儿有足够的空间进行锻炼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下大力气解决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场地问题。除此之外,幼儿工作者要根据幼儿园实地情况,创造性地开发幼儿体育活动场地,利用特殊条件改造自然,利用建筑优势,如屋顶平台、多功能厅、花园长廊等特殊场地进行改造,随时随地开展娱乐性的体育项目,以迷补因班级多,场地少,而忽视幼儿的体育锻炼的需求,满足幼儿体质锻炼的需求。
  (6)2019年9月,国家下发了国家体育建设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使青少年至少掌握2项以上体育技能,为此幼儿园体育教师要根据自己专业特长,根据3~6岁幼儿年龄特点,针对性地开设特色体育培训课程,如快乐体操、篮球、跆拳道、武术、轮滑等特色运动项目,形成常规与特色体育课程相结合的多彩幼儿体质锻炼活动,让幼儿初步学会一般的体育专项技能,传授身体运动知识,养成热爱体育、投身体育的意识,提升幼儿努力拼搏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 太原市体育局.2014年太原市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岀版社,2018.
  [2] 江崇明.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3] 卢兴建.我国東西部幼儿体质发育现状的对比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5):121-122.
  [4] 易钦仁,辛永娜.武汉市3~6岁幼儿体质现状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5):549-552.
  [5] 任涵,蒋秋平.兰州市区幼儿园幼儿体质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8):742-7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4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