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看以分数为主导的应试教育选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9年的高考,社会对此关注的热度不输往日。每在这一段时间里,对高考的议论也不绝于耳,而其中的一个老话题则永远不会“过气”——应试教育的分数有什么意义?对此,大部分的观点持批判态度,理由多是“评判标准单一”、“扼杀创造力”、“失去教育本质”等等。笔者在年少时期,也在经历过应试选拔之后,不计其数的批判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但而今,在成为一名在职教师之后,在工作之余学习了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视角再次反思以分数为主导的应试教育,则有了完全不同的视角和看法。
  笔者将从三个层面来分析应试教育背后的经济学原理——稀缺、价格、公平。
  一、是什么造成了稀缺
  稀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无论是对于哪个物种来说,稀缺是物种始终要面临的基本约束,只要想生存,就必定要面对稀缺这个现实。对于动物来说,空间、食物、水源等都是稀缺资源。对于人来说就更多了,好的生活环境、丰厚的薪水收入、优质的教育资源等等。那么是什么造就了稀缺?经济学家总结成了两个原因:一是人对资源的竞争。二是需求不断的变化和升级。应试教育让人充满压力的源头便来源于此。
  首先是人们对资源的竞争。当我们看见一个商品价格非常昂贵的时候,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想要获得这个商品的同时,别人也想获得它。在教育资源上,亦是如此。“985”“211”等高等学府的分数为什么會那么高?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想获得,别人也想获得。所以大家以考试这种方式去竞争,分数也就水涨船高。
  其次,人们的需求是不断在发生变化和升级的。我们经常有这种感受,手机用了3、4年,看到新产品出来了,就想换新的,享受更先进的功能和更舒适的体验。而教育资源更是如此。人们不会仅仅满足于上一个大学,还要上好大学,还要读研、读博,甚至出国深造。人们想不断的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所以,优质的学府和顶尖的专业一定是稀缺的,这和教育资源已有的存量没有关系。
  二、价格的意义与“失效”
  价格,是商品的价值体现,它是一套价值的衡量标准,只有在确立了统一的、固定的、公开的标准之后,为此进行的交易和竞争才会有公平可言。而在应试教育中,这就是分数。
  首先,分数可以非常好的体现一所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以及升学情况。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生在没有上过这个学校的课的情况下,光从分数线就能很好的评判出这所学校的综合情况。
  其次,分数是一把非常精确的“尺子”,它能够最有效的解决资源分配问题。优质的教育资源按什么来分配?靠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审美?还是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次数?诚然,以上都是一个人美好的个人品质,对于人的发展不可或缺。但这些抽象的、多样的品质无法建立一个相对精确的衡量标准,而分数亦如价格,能够相对准确的进行资源分配。
  由此可知,价格对于商品的意义有多么的重要,但如果价格因为一些人为原因,不再能够真实的反应价值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便会带来“价格失效”的结果。
  历年来,许多的人都在呼吁高考不要注重分数,而是要像欧美国家那样,对人才进行多方位的考核。多样的考核标准符合了教育对人的塑造,但它和公平竞争相违背。就拿世界上的一流学府来说,相比于中国的高考,它们的确不那么只看中分数,比如哈佛,除了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看兴趣爱好、社区服务、课外兴趣等等。但更重要的是,能否进入这样的顶级学府还要看以下几点更重要的条件:家庭阶级、家庭收入、祖辈是否有校友?是否有州议员的推荐信?甚至是生源人种。这些条件的产生完全符合“价格失效”的结果——当分数不能作为唯一评判标准时,就会有除分数以外的方式进行评判。在这些顶级学府中,权贵可以通过捐赠的形式,让自己学业不佳孩子直上顶级学府。不由得让人想问:这公平吗?如果对人才的评判只有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说的话,这当然不公平。但对于国外这种“分数失效”,拥有多把评判尺子的选拔方式来说,这虽然不公正,但这很公平,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用这些确定的、公认的、多途径的渠道进行竞争。这也符合了“价格失效”的基本结果。
  三、“放牛郎”的机会
  以分数为主导的选拔方式公平吗?答案是肯定的。公平就是用同一套标准来衡量所有人,无论你的身份是农民还是权贵,无论你的家庭是富裕还是贫穷,衡量所有人的标准就只有分数,这就是公平。过了分数线就上一本大学,差一分要么退而求其次,要么明年再来。没人有特权可以作弊,考生作弊禁考,教师作弊坐牢。
  那么,如果评判体系是学校来决定,则极有可能会产生一套组合的“尺子”来衡量。如上文提到,因为美国很多的高等学府是私立学校,所以他们可以自主决定自己选用什么样衡量标准。有分数高低、社会活动、体育特长甚至是家庭捐款。这样一来,很多人就会想:难道有钱人就可以挤掉高分学生的名额吗?这不公平!
  这不叫不“公平”,因为“捐款优先”是面对所有人而言的,这就是公平,但你可以说,这不“公正”。那么是谁来定义“公正”?是具有自主权的高等学府。比如哈佛,哈佛对每年招收的生源质量负责,对自己学校的成功和失败负责,所以他就有权来制定评判规则。
  那么有没有方式能做到“既公平又公正”呢?那就是“公开”。“公开”是指把丈量的过程公示给大众,让所有人都可以监督和参与。今年重点线是多少?考了什么题?什么时候出成绩?怎么录取?整个过程都将在大众的监督下完成。“公平、公正、公开”给“放牛郎”提供了“暮登天子堂”的机会。
  回过头来,“以分数为主的高考”相对于其他的选拔方式来看,确实更加的“公平、公正、公开”。我们不应一味的批判和质疑这样的人才选拔方式。
  诚然,教育对于人的塑造是应该全面的,个性化的,从多方面的角度对人进行挖掘和启发。但是,为“获得优质资源”的竞争和“教育本身的意义”是两回事。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竞争方式,是相对公平和科学的。我们可以做的是在这之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改善和拓展,既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多方面的塑造人(如特长生),又要明确最后还是要以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优质资源的竞争和分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4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