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盲点”识别及破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基于青岛市六区市546名新型职业农民的调研数据,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盲点”,并解析其背后的原因,进一步提出破解“盲点”的建议。调研结果表明:“盲点”表现为:培训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思想固化;培训方式设置单一、创新性不足;培训内容设置与市场脱节;培训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培训师资保障制度、培养机制尚未建立。为此,文章从政策层面、培训机构层面和农民层面提出破解对策,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持续开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训;盲点
  [作者简介]徐倩(1963- ),女,山东青岛人,青岛科技大学,教授,硕士;肖蒙蒙(1995- ),女,山东威海人,青岛科技大学在读硕士;魏丽萍(1988- ),女,山东潍坊人,青岛科技大学,讲师,博士。(山东  青岛  266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青岛市双百调研工程项目“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8-B-44)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6-0070-08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体现得尤为突出。实际上,“三农”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短板。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农”发展进程。乡村振兴,关键是乡村人才振兴。因此,明确乡村人力资本的主体地位,破解“农村空心化”情境下的乡村人才缺失问题,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载体。实践中,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类型(如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决定了其培训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多数部门分门别类展开培训。然而,因“职业”定位不清晰,职业培训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2017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报告》指出,仅有7.5%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培训后获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21.1%的新型職业农民接受培训后仍需要继续接受学历教育;在有金融贷款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中,仅有12.3%的新型职业农民贷款需求能得到满足。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发展存在隐患,职业培训可能存在尚未发现的“盲点”。
  职业培训的“盲点”被界定为导致职业培训失败的隐性因素,隐藏于不同“职业”类型的培训诉求与培训供给吻合的过程中。为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的盲点,本研究以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例,试图探讨如下问题:一是不同类型职业农民对职业培训的诉求是什么?二是对应职业培训诉求,培训实施过程中的“盲点”有哪些?三是如何破解培训过程中的“盲点”?探讨这些“盲点”并寻求破解方案,有利于深层次挖掘职业培训隐藏的问题,提升职业培训效果,助力乡村振兴。
  一、核心理念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核心理念
  本研究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代名词,职业方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以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为职业,如农业大户;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是以农技生产为职业,如农业工人;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职业,如农村电子商务。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职业道德、现代生产经营理念等基本素养,是一种需要对“农业”职业技能进行持续深造的职业。
  (二)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经营主体明显增多且初见成效,但是,农村职业教育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职业教育地位低下,不受重视。从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从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培训现状、培训对策等多个方面做了深入探讨。
  1.关于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董瑞昶等研究失地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愿,认为培训内容是否新颖会影响失地农民培训积极性。沈琼通过对585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按需分类开展培训是影响经营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徐辉利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培育需求,得出学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2.关于培训现状的研究。雷鸣强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进一步思考,提出培育工作存在主体不健全、实施不精准以及政策不配套多个问题。孔韬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得出培育目标不明确、资源不集中、方式不合理等多个问题。卢彩晨等通过实地调研涉农培训现状,得出培育存在培训体系不健全、资源匮乏、针对性不足等七大问题。
  3.关于培训对策的研究。于莎将内生发展理论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出要注重学员特征,体现区域本地特色,落实特色培育方式。吕莉敏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为政府部门要做好主导工作,强化培训体系设计,加强培训内容创新。岳秀红提出,要精确识别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准确把握其主体地位、明确其职业职责、精确识别培训方式以提升培育质量。
  从以上文献讨论可以看出: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研究集中在培训影响因素、培训现状、培训对策上,尚未有研究培训“盲点”;另一方面,在研究视角上,已有研究主要将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个“培训客体”,集中研究培训内容、方式、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但忽视了其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在培训实践中,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定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为此,本研究以新型职业农民不同职业属性(如生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为落脚点,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盲点”加以研究,并解析其背后的原因,以进一步提出破解建议。
  二、研究设计
  本文以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例,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盲点”进行识别、分析和破解,以求更深层次地展现职业培训的“盲点”,以及为何会导致这些“盲点”,进而寻求解决方案。具体研究思路如下页图1所示。   (一)案例选择
  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本研究提供了契機。整个案例选取非常切合典型性原则。从2012年起,青岛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出了系列部署,先后有西海岸新区、平度市等区市被评为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县、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整体示范市。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展现的要素具有典型的职业培训特征。
  (二)数据来源
  数据源于青岛市政府委托的第三方评估项目——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证书培训效果评估。研究团队带头人受聘于市农委,担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评估专家。自2018年7月开始,研究团队对城阳区、即墨区、平度市、西海岸新区、莱西市、胶州市6个区市进行了座谈调查、问卷调查。具体分为两项内容:首先召集131名新型职业农民座谈,对访谈内容进行现场录音并整理,然后基于访谈结果设置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小样本预调研以及信效度判别;然后展开大规模调研。
  (三)问卷检验
  调研问卷内容涉及三大部分:一是个体信息;二是满意度调查,如整体工作满意度、政府部门工作满意度以及培训机构工作满意度;三是开放性题目,用于建议征询。为保证问卷设计科学合理,选取100人小样本调研,对调研问卷信效度进行分析,以初步判断问卷是否有效。一是信度分析,得到[α]系数为0.843>0.8,表明满意度调查量表具备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二是效度分析,得到KMO=0.885,Bartlett球形检验X2=3201.277(P<5%),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量表整体间存在共同因素。同时,累计百分比为54.99%>50%,共同度均在0.4以上,调研量表的结果基本符合需求,调研结果有效。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
  本调研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33份,剔除主要数据缺失、非青岛市农民样本以及重要变量存在异常值的无效问卷18份,剩余有效问卷415份,有效回收率为95.8%。
  (一)样本特征
  第一,性别、年龄情况。本研究中,男性比例占72.8%,女性仅为27.2%,男女比例差别较大。年龄结构上,40~49岁是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占44.6%;20~29岁与30~39岁的人员不足20%。可见,当前农业主力军是中老年人员,青壮年劳动力缺失,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的窘状。
  第二,从身份类型看,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占样本总数的57.3%,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占比23.4%;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仅占19.3%。可见,专业技能型培训最受欢迎,其次是生产经营型,而社会服务型最不受欢迎。这表明多数新型职业农民更倾向于通过培训获取农业劳作技能。
  第三,学历、工龄情况。本研究中,具有高中、职高、中专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占样本总数的42.9%,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仅为5.8%,这说明高学历新型职业农民人数不足。工作年限上,20年以上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占38.1%,而1~5年从业年限的新生代新型职业农民仅为16.1%,这说明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农业发展缺乏后继力量。
  (二)培训机构及师资
  青岛市共有培训机构74家,其中,莱西的农业比较发达,培训机构数量多达26家;西海岸新区有15家;城阳区仅有1家;其余区市均有10家。师资数量上,平度市和胶州市的培训教师最多,各有48人;其次是西海岸新区、城阳区以及莱西市,分别有35人、20人、17人;即墨区最少,仅有15人。师资构成上,培训教师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主,分别为25%、35%。各培训机构的师资质量较高,比较有保障,但数量相对匮乏。
  (三)培训课程及参与人数
  培训课程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以及社会服务型三类。其中,专业技能培训人数最多,占55.9%,涉及蔬菜园艺工、果树园艺工、农艺工等12个工种,以蔬菜园艺工、果树园艺工、农艺工最受欢迎,分别占37.1%、28.5%以及18.3%。其次是社会服务培训,占33.8%,涉及农资营销员、农产品安监员、农村电子商务等8个工种,以农资营销员、农产品安监员最受欢迎,分别占46.7%、22.3%。最后是生产经营培训,占10.3%,涉及粮油生产经营、蔬菜生产经营等4个工种,以粮油生产经营最受欢迎,占比61.7%。可见,多数新型职业农民希望通过培训获取农业劳作技能。
  (四)培训满意度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整体满意性较高,高达91.1%,不满意度仅为8.9%。这说明多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要得到了满足。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不满意度最低,仅为6.5%;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不满意度最高,占12.5%。调查发现,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程度较高,培训知识摄取、接收的能力强,培训认可程度高。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期望是获取专业技能,而实际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一,培训管理满意度分析。在分项指标中,政策保障工作的满意度最高,占91.6%;其次是证书发放便捷满意度、培训资金到位满意度以及培训机构选入满意度,均高于50%;对培训机构管理的满意度最低,仅为45.1%。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基本建立,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基本保障,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监管指标主要为定性指标,如培训台账、培训资料,缺乏定量指标如培训达标率,导致培训工作沦为面子工程,培训效果不被重视。
  在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中,政策保障满意度最高,占比91.5%;培训机构管理满意度最低,仅占39.4%;其余分项指标满意度集中在50%~80%。在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中,政策保障满意度最高,占比92.9%;培训机构管理满意度最低,占48.0%;其余分项指标满意度集中在50%~80%。可见,两者对培训机构的感知类似,均对培训机构管理不满意。调查发现,多数培训机构从培训师资、培训设备到培训内容都过于简单,培训实用性不足。   在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中,政府政策保障满意度最高,占比90.1%;培训资金到位滿意度最低,仅占50.6%,其余分项指标的满意度集中在55%~70%。这是由于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是农业创业人员,培训需求除了相关知识经验,更主要的是资金补贴的到位情况。调查显示,很多区市的培训补贴到位不及时,培训工作完成很久之后才会下放补贴。
  第二,培训执行满意度分析。培训机构与田间学校(实训基地)作为培训承接机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培训师资素质整体满意度最高,占比84.6%;其次是培训地点安排、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时间安排、培训管理规范以及培训方式选择,分别占76.9%、71.1%、69.6%、63.6%及50.4%;培训软硬件设备整体满意度最低,仅为43.4%。
  三种类型职业农民对培训机构的感知整体一致。对培训师资素质的满意度最高,均高于80%;对培训方式的满意度次之,集中在45%~55%;对培训软硬件设备的满意度最低,不足50%。调查得知,培训师资来自高校教师、政府农技工作人员、农村土专家,职称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主,师资素质较高。但是,由于培训机构多为乡镇上的农民田间学校、农广校,受经济、地理位置、社会地位等因素限制,培训机构软硬件设施设备配备不齐全。
  第三,培训结构满意度分析。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培训受众,对职业培训有直接评价权。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政策的满意度和培训效果的满意度均不高,分别为57.6%、41.9%。其中,在培训政策满意度上,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最高,为63.3%;其次是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占58.0%;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最低,仅为55.1%。在培训效果满意度上,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最高,为51.0%;其次是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占49.4%;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最低,仅为35.6%。
  调查发现,第一,多数新型职业农民表示培训后,农业收入、技能并未获得明显提升,培训内容实用性较差,尤其是经营技能的课程不足,致使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满意度最低。第二,多数培训机构设施配备不足,难以支撑科技化教学,培训方式单一、落后,尤其是无法让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真正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培训效果满意度差。第三,多数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程度低,思想认识落后,将职业培训视为一项政府门面工程,对培训政策缺乏了解,参加培训只为获取培训补贴。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的调查,探究了新型职业农民诉求与职业培训的不吻合性,即“盲点”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定位识别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盲点,表现如下:
  一是从培训机构监管来看,满意度不高,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调查表明,一些培训机构的整体职责不清晰、任务不明晰,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养方案同质化,培训内容无针对性,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对培训机构不满。深入研究后发现,培训考核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培训机构考核主要集中在培训资料齐全情况、培训方案准备情况等系列培训管理指标,对培训服务质量的考核项仅为培训数量完成情况,忽视了培训效果考核,致使培训考核流于形式,“重量轻质”,严重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是从培训师资队伍来看,数量匮乏,培训师资保障制度、培养机制尚未建立。调查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有培训师资力量中,74%的培训教师来自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19%的培训教师来自科研机构和学校,来自合作社、企业等机构培训教师的仅占7%,实践型教师较少,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难以高质量地承接培训任务,出现一种“空有理论,但无实训”的培训异象。深究后发现,当前培训师资保障制度、培养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培训师资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大量优势资源向义务教育倾斜,职业培训保障不足,单纯的培训工资收入难以维持日常生活,培训师资现有力量不稳。另一方面,培训师资培养机制尚未建立,外来培训师资难以引入,内部师资能力培养欠缺,培训师资后备力量不足,使得职业培训无法有效、持续、长期的开展。
  三是从培训资金管理来看,补贴不足、到位不及时,培训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是理性经济人,从两方面衡量培训的机会成本,一是人均补贴,二是补贴到位情况。调查发现,青岛市年均拨款230万元,人均补贴过少,仅为148元,新型职业农民多数认为培训机会成本过高。与此同时,培训补贴下放不及时,往往是培训结束后间隔月余才下发,产生负辐射作用,降低未参加培训农民的培训积极性,影响职业培训后续开展。究其原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来源为政府专项补贴,来源过于单一,单靠政府专项补贴,数额难以大幅度提高。同时,培训资金管理制度尚未规范,培训补贴整体审批流程尤为复杂、耗时,致使培训资金补贴下放延时。
  四是从培训软硬件来看,设备配备不足,培训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培训软硬件设施主要指投影仪、电脑、桌椅、白板等基础上课设备。就调查来看,培训机构中仅有西海岸新区设有配套设施专项资金,其他区市均不设立。其中,平度市有4处培训机构缺少桌椅,胶州市、莱西市所有培训场所均只配有基础教学设备,教学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升的培训需求,缺少现代化设备,降低培训质量。深究发现,多数培训机构资金补贴不足、到位不及时,导致有的培训机构资金不足,难以购买桌椅等基础设备;有的培训机构已配备桌椅等基础设备,但缺少多余的资金购进信息化设备,难以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质量差。
  五是从培训方式来看,设置不合理,培训方式设置单一、创新性不足。就调查来看,在培训模式上,61.9%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理论培训,仅14.2%的新型职业农民接受实训实习,另有23.9%的新型职业农民接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深究发现,当前职业培训以理论培训为主,实践教学较少,培训内容主要为农业基础理论知识、农业政策形势,缺少田间实践课程教学、现场观摩教学等实地“手把手教”的授课方式,培训方式设置单一。同时,对信息化平台使用较少,处于基础入门级别,新技术引入不足,缺乏创新性。培训方式设置的单一性与保守性在增加培训时间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培训效果。   六是从培训效果来看,收效不明显,培训内容设置与市场脱节、培训模式单一、创新性不足。培训后,多数新型职业农民认为农业收入、技能未明显提升。其中,53.6%的受访者表示培训内容无法直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36.2%的受访者表示培训内容与其工作内容不吻合,剩下10.2%的受访者表示培训内容并未完全吸收。究其原因,一是培训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来源于已有的职业培训课程而非定制化课程,针对性差。二是培训课程内容偏理论,农民接受难度大,辅导性差。三是培训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实践教学,培训内容难以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实用性差。无论从培训内容、培训课程还是培训方式上,均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与现状存在偏差,削弱了培训成效。
  七是从培训政策来看,政策不了解,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思想固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乡村振兴相融合,以政策扶持拉动农民职业化转变。调查显示,新型职业农民的推荐意愿仅为64%,其中,因不了解培训政策而拒绝推荐的比例高达47%。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民思维固化,文化程度低,通过短期课程培训难以全方位了解培训政策,导致农民将培训错认为政府“面子工程”。另一方面,政策前期宣传不到位,多数农民不了解培训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益处认识不足,仅为了培训补贴参加培训,培训后发现补贴不足则丧失培训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后续开展。
  五、破解路径
  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盲点”,在进一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盲点”破解路径,并构建了破解模型,如图2所示。
  (一)政策层面
  1.针对“盲点”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要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培训监督体系。一是完善政策文件体系,突破现有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的政策瓶颈,从政策层面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顺利开展。二是建立健全培训监督体系,从培训管理考核、培训服务考核两个方面切入,既考核培训台账、培训方案、培训计划等资料齐全性,又考核培训数量、培训质量的双达标率,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落实到位,有效遏制面子工程,助力培训质量的提升。
  2.针对“盲点”培训师资保障制度、培养机制尚未建立的问题,要构建完善的培训师资库以及人才梯队路径。一是职业教师待遇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机制,在确保教师薪资待遇准确足额发放的同时,保障教师薪酬的稳定增长,凭借科学、合理、有吸引力的薪酬留住教师。二是职业教师提升路径健全,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师提升路径,一方面确保教师能不断地接受新技术、新理论的培训,让教师获得成长;另一方面帮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得到层级提升,使从事职业培训有奔头。
  3.针对“盲点”培训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要建立多元资金筹措体系,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一是政府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突出财政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向职业培训倾斜,提升职业培训硬实力,加强职业培训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改善职业教育的培训土壤,提升职业培训吸引力。二是政府强化社会融资机制,调动企事业单位分摊职业培训成本,以税收调动社会多元主体齐参与,精准对接职业培训的多元资金需求。三是政府应建立并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各部门职责划分清晰,简化审批流程,专款专用,提高补贴申请速度,改善补贴下放不及时现象,提升培训满意度。
  (二)培训机构层面
  1.针对“盲点”培训方式设置单一、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要创新培训模式,突出“定制化”培训。一是采用“理论+实践”的培训方式。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培训政策、基本知识、职业素养,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内在素质。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田间技术指导、生产基地参观、实训“手把手”,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技能。二是采用“面授+网授”的培训方式。在传统的面对面授课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授课、远程技术指导、线上资源共享,打造“定制化”培训,突出培训方式的多元化,满足农民的不同培训需求,提升培训效果。
  2.针对“盲点”培训内容设置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要设置“基础理论+特色技能”的培训计划。一是事前调研。了解农民文化水平、农忙时间差异、地域差异、发展方向等多样需求,划分课程接受能力等级,分阶段、分批次、分类型地实施培训。二是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支柱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发挥区域优势,制订以产业为核心的定向培训方案,定向培养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带头人,打响区域化特色品牌。只有既满足农民需求,又吻合市场需求,才能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
  (三)农民层面
  针对“盲点”培训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思想固化的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舆论引导,转变农民传统观念。一是利用农村广播、电视等形式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有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转变观念,积极踊跃地参加培训。二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培训机构开展经验交流会,分享农民致富案例,使得农民获得培训益处。三是定期向農民发放培训资料,内含农业病虫害等基础预防知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经销知识,激发农民的学习欲,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培训。
  六、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对职业培训“盲点”进行了识别及破解,从不同类型职业农民角度进行了探索,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本研究单纯以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案例研究,由于青岛市培训工作已经基本成熟,培训工作初步稳定,故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础较差的城市是否适用尚不确定。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盲点”随着职业培训进展到不同阶段,其重点矛盾将会产生变化,随着培训数据逐渐增多,未来研究可以基于大量的全国面板数据,将关键因素纳入模型,对职业培训“盲点”识别及破解结果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孟祥海,徐宏峰.乡村振兴战略下双创农民培育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江苏省X市农民双创情况统计和442位双创农民的问卷调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59-65.
  [2]董瑞昶,赵丹.失地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陕西省杨陵示范区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8(33):48-51.
  [3]沈琼,陈璐.新型职业农民持续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层次结构——基于河南省调查数据的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4-41.
  [4]徐辉,许泱,李红,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影响因素及其精准培育研究——基于7省21县(市、区)63乡(镇)的调研数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3):86-94.
  [5]雷鸣强,吴易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4):44-46.
  [6]孔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80-85.
  [7]卢彩晨,李朝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搞好涉农培训——关于涉农培训的调研报告[J].职教论坛,2019(1):126-133.
  [8]于莎,赵义情.空心村治理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基于内生发展理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6):5-11.
  [9]吕莉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0):38-42.
  [10]岳秀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的必然选择:精准培育[J].农业经济,2019(7):54-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9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