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诗的气道、味道与门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庆和

  万物存在有理,百事求进有道。诗歌,作为文学家族里的重要成员,之所以百代兴盛,千年不衰,其道何在?数十年的诗歌创作实践,略有体悟与积累,藉此小文吐露之际,故谓诗之“三道”,以求方家指教。
  一曰“气道”。
  窃以为诗是有气的。气通了,诗则顺:语顺,意顺,情順,境顺,读起来也顺,容易产生共鸣。大千世界的风霜雨雪,现实社会的冷暖寒凉,都必然会在诗人心中掀起波澜,从而萌发诗情,生成为诗,进而释放诗气,形成诗的气场,甚至使人一下子就能看得见诗的形状,触摸到诗的骨骼。
  因为,那诗气:
  是“横眉冷对千夫指”,阳光谁也无法垄断的真气;
  是大格局,高品位,风吹草低,大漠孤烟,大江东去的豪气;
  是蜂唱蝶舞,满园春色,向真向善的香气;
  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的地气;
  是忠实于心灵,坚守自己,不忮不求,不卑不亢的骨气;
  是不随波逐流,勇于实践,努力登攀诗歌高度的勇气;
  是蓓蕾初绽,雨后春笋,黎明露珠般的鲜气;
  还有风抚塔铃,珠落玉盘,心弦随之颤动的灵气;
  以及其他等等……
  身处现实中的诗人们,心灵是敏感的。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生路上的坎坷曲折,大自然里的千山万水,等等,有如一个个弹拨器,一定会不断地来撞击诗人们的灵感之弦。那弦丝上崩出的诗曲,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柔或刚,或隐或显,可谓丰富多彩,各领风骚。
  二曰“味道”。
  我赞成这样的说法:诗若酒。酒靠酿制而成,是供人们品味的。诗亦然,只有品,方知其真味,只有耐品的诗才是好诗。
  这里所说的味道并非生活中酸甜苦辣的实指或入诗,主要指诗的含蓄,诗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这里所说的含蓄,并非晦涩。是说通过对诗的品味,琢磨,能使人领略其诗之意境、情境。而且一旦领略了,会有洞门大开、眼前一片明亮之顿悟。比如读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就是这样的感觉: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仅有四行的短诗里,诗人在盛赞一个人的美,却没用半个美字。顿悟之后,瞬间感到主人公真是太美了,美得醉人。这里,到底是人美还是诗美,已浑然一体,难以分辨。
  这仅仅是颇具味道的现代诗之一。
  在数不清的传统古诗词里,那些“味道”颇浓的诗作更是数不胜数。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幽深的意境,直击心性,余味无穷。“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辽阔的情境,摇撼心灵,令人回味再三。似这类有味道的诗词太有魅力了,堪称百读不厌。
  三曰“门道”。
  这里所说的“门道”,显然有写作方法之蕴。诗该怎么写,各有千秋,各有妙招。一个诗人就是一个哈利波特,没有统一的模式。
  功夫在诗外,奋而出诗人,是诗之门道,是千古遗训,其言至今不枯,仍有存在价值。所以,诗人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亲近祖国大好河山;多走走,多看看;多读、多想、多写写,坚持下去,妙法自在其中。或许,这才是最实用的走进去或走出来的诗之门道。
  在经过了多年的诗写之后,鄙人也曾把散文写作中常用的“通感”艺术手法导入,其中一首《夏日小河边》尚觉有些意思:
  柳荫剧碎阳光
  粉末满河道飘荡
  诱惑在前方悄悄拐弯
  蝉声兴冲冲织网
  碧草欲挽留脚步
  不小心惊动了芬芳
  在这首六行的小诗里,我把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都揉进了。这样,诗就有了些丰富感,有了点咀嚼的味道,使满怀的惬意、闲适之情得以展露。
  细想门道,堪为多多:丰富的情感是诗的内核,构思是诗歌的外在形象,语言是诗歌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有如人体的肌肤不可短缺。以及其他等等。如果说“功夫在诗外”也是门道,那应是一种见底的哲思和修为,而绝非背离正道的歪门邪道!因为,歪门邪道里走不出真正的诗人,走不出好诗人,更走不出大诗人!
  诗歌的创作与创新,主要在实践而不是理论,更不要迷信所谓技巧。如果说真有技巧,正如前面所述,那也是熟能生巧。所以,以上所言诗之“三道”,只是抛砖引玉,一孔之见,且莫归类于技巧二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0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