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文本与学情的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策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崔丽

  【摘要】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初中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一方面语文学习能够教给人必备的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语文学习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文化涵养、影响到人的审美价值取向。本文将立足于初中语文教育文本现状和学情现状,重点讨论如何开发语文美学功能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词】文本  学情  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文本与学情的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804331)的最终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031-02
  英国文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语文知识对于个人审美教育来说至关重要。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在立足于文本和学生现有学情的基础之上提升对初中生的审美教育质量。所谓“文本”是指初中语文教学中用的教材文本内容,这是进行一切教学措施改进探讨的依据;所谓“学情”就是指当下初中生的语文知识学习现状。这些都是在研究初中生审美教育中必须要考虑进去的现实因素,也是实施一切提升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质量措施的现实依据。
  一、審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教学培养计划规定的诸多学科之中,语文学科是最好的审美教育学科载体。语文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作用是对人的熏陶与涵养,语文知识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人生哲理和价值理念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素材来源。语文学科和初中生的审美教育之所以会有如此紧密而强烈的关联,源于语文学科所独有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1.人文性
  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它能够提供自由文本,对生命个体及生命个体之间的差异化表现出尊重。语文的人文性不同于语文的文化性或者文学性,也不同于人的自然性。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文化性、文学性以及人的自然性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由于语文的人文性,它能够让人从其中获得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万物的尊重等。
  2.艺术性
  语文的艺术性无处不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处处有艺术。从字的层面来说,先人创造的甲骨文和象形文字就是一种极为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再比如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唐诗和宋词,无论是在意象的选择与刻画、意境的营造与描写、语句的凝练与推敲、情感的书法和表达,可以说是全方位无死角地处处渗透着语文的艺术性;再如语文中的表达技巧中就包括修辞格和艺术手法;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小说有艺术化的处理方式,散文也有艺术化的语句表达。正是语文的这种艺术性,使之成为了学生美学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初中生语文审美教育学情分析
  笔者根据自身调查发现,现阶段初中生审美教育还存在着知识储备不足、文学素养不高、看不到语文学习的艺术性和美学性等问题。
  1.知识储备量少,知识面狭窄
  很多初中生还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不强。很多学生觉得只要把课堂上的任务按时按量完成就好了,不需要阅读太多的课外书,况且初中考试几乎全是书本知识,不会超出书本范围,多读课外书也是徒劳。这种想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审美教育等长期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说很不利。此外,初中生由于还处于知识输入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个人的知识储备量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对有限。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好是定期地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审美教育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
  2.文学素养有待提升
  笔者发现,当下很多学生的文化素养还不是很高,主要表现为对基本的文化常识不甚知之,文化积累量不够等。比如有些成语、俗语,唐诗宋词中的常用意象、古典诗歌里面涉及到的一些人文风俗习惯等,在这些方面如果老师不作补充讲解,学生很难吃的透书本。造成学生文化素养薄弱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量太少,缺乏有针对性的阅读;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善于主动查阅资料去独立解决,往往是对不懂得疑点和难点做好标记,等着老师的解答。
  3.看不到语文知识的艺术性和美学作用
  由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育重点还是侧重在保证学生顺利通过初中毕业考试、升学考试。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对语文的人文性还艺术性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损害。由于中考语文知识点基本上都源自于语文教材,考查的侧重点还是语文工具性的内容,如字词掌握程度、唐诗宋词和古代散文背诵情况、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习作能力,对语文的艺术性和美学作用并不会过多涉及,很少会出现“赏析语文知识”、“品读某一段话或某篇文章”这种考查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考题。这就使得很多初中生意识不到语文的艺术性以及在培养人的审美价值方面起到的作用。
  三、提升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质量措施分析
  1.运用诵读法,注重诗歌朗诵技巧
  所谓“诵读法”就是让学生吟诵式地朗诵语文课文,不仅要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确,还要读出课文的韵律、读出课文的节奏、读出作品的意境、读出作者的情感。以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现代诗歌为例。诗歌的诵读首先要建立在诗歌品析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学生要先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对文章的中心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大意要有充分而细腻的领会,才能吟诵出诗歌的味道。除此之外,吟诵诗歌还要注意其中的一些阅读技巧,现代诗歌的韵律、韵脚、断句、重音长音、阅读时的呼吸方法及气息调节、对诗歌用词的揣摩、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等都会对诗歌吟诵效果带来影响。比如,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把断句用“/”标记如下文所示:
  假如①/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1/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2/我们的悲愤3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4/激怒的风5,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②……
  ——然后③/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④
  因为/我对这土地6/爱得深沉⑤
  学生在诵读这篇诗歌时,由于诗歌本身并不长,最好可以预先背诵下来。其次,学生要能够理解作者通过这篇诗歌传达出的真挚而炽烈的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诵读技巧对原文的诵读结构进行处理。学生诵读时要注意整首诗歌的的风格须是深沉凄婉的感情基调,在上文中标注“①-⑤”的部分都是要求长音诵读的部分,标注“1-6”的部分都是要求重读的内容,这样才符合作者的感情走向。
  通过诵读法能够把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思考等艺术化的内容借助声音呈现出来,从而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艺术感受。借助于诵读的韵律感、节奏感等艺术化的处理能够让课文的艺术性自然流露出来,让学生很容易体会到其中的美学原理所在。
  2.运用品读法,品味散文的语句之美
  不同于诵读法,品读法要求学生能够准确鉴赏文本内容。文本鉴赏的范畴十分广泛,以散文鉴赏为例,包括语句、表达方式、作者情感、哲思等方面的鉴赏。散文的语句鉴赏主要是从语言的用词,修辞格,表达技巧等角度出发,品析这些表达技巧和艺术化的语句处理对抒发作者情感、阐述文本主旨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就散文语言的鉴赏上,当以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做引子,让学生在读懂读透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去细细体味其中的言辞之美,甚至要把《春》这篇文章的开头一字不落背下来,作为自己作文开头的标杆。《春》这篇文章的开头原文是这样写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这篇文章开头趣味性十足、表达技巧丰富、文字优美、难度适中,因而很适合作为初中散文语言鉴赏素材。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的开头时,要着重强调到以下几点:
  (1)修辞格:这段开头用到了比拟(和比喻区分开)、拟人、排比等修辞。
  (2)侧面描写:用山、水、太阳、小草、园子、田野这几个意象侧面反映出春天的到来,有效地化无形为有形。
  (3)动词的使用很独到:坐、躺、打滚、踢、跑、捉这些动词有效地增强了文章开头的画面感,读者一读就能感受到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图景,很是吸引人。
  (4)调用感官:“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是视觉上的描写;“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是触觉上的描写,整个意境的营造十分立体,因而能让读者感受到“文中有画”的独特审美体验。
  “读”的任务由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协作完成,“品”的任务则要求学生要独立完成。教师以《春》的开头作为载体,先让学生理解这里面的修辞格、描写方式等表達技巧,在此基础上体味其语句之美、意境之美。
  3.依托小说素材,提高鉴赏能力
  笔者看来,小说中最具备美学性和艺术性的当属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训练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力,理所当然是初中语文审美教学的重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鉴赏重点是几种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及其他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等。在小说任务形象的刻画鉴赏素材上,笔者首推《红楼梦》这本名著。以《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为例,书中有很多段典型的人物形象鉴赏案例,笔者在这里列举作者对林黛玉的刻画。原文是这样写的:
  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话虽然只有简短的68个字,内涵却十分丰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从修辞手法上来看有对偶、明喻、暗喻等修辞;从对人物的刻画角度来看,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于一体。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是典型的例举。
  4.增加课外古文阅读量,提升文化素养
  正如上文述及的语文知识的特性,语文的人文性和艺术美学性决定了语言文本是对传统文明与文化最好的载体。通过增加课外阅读量,可以有效应对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较低的学情现状。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为我们积淀了无数的文学艺术瑰宝,经史子集,一应俱全。读经善哲思,读史知兴替,读诸子百家善思辨,读文人典籍可修身。这些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同学反复品读、鉴赏。久而久之,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之下,文化素养会大幅提升,这对于发挥语文文本的审美教育功能奠定了基础。
  当下,对于语文文本的美学功能及审美教育功能的开发,要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现状作为切入点。教师的教育中心既要涵盖语文知识工具性的一面,也要涵盖人文性与艺术性的一面,要把二者巧妙结合,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爱明.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甘肃教育.2019(04)
  [2]王宏宇.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思路与方法的创新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5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