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放式研讨活动的研究与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崔英花

  摘 要:学生通过参与开放式教学研讨活动,可以学会一定的学习技能,包括调研、归纳整理、创新升华,并且通过课外的挖掘,了解该门课程所覆盖的科研领域的一些知识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学生敷衍,草草了事的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合理设计题目,加强引导,使开放式教学研讨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拓展课堂知识的有益途径。
  关键词:开放式研讨;工程教学;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4-00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4.003
   随着工程教育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工程应用性较强,理论性偏弱的新课程应运而生。对这样的课程,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教师的耳提面命上,很容易让课堂失去活力。在这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改变学生的角色,增加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施环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串联知识点,让学生积极寻找方法打开疑惑,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开放性研讨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用一部分学时适当地开展讨论式教学,通过科学有序的教学安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安排学习,深入思考,通过讨论交流来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拓展和升华。这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留白教育的教育形式。也是学生自行反思探索历程,将经验内化为能力素质,用自己的语言与学习经验诠释探究成果的有益过程。因此,如何把这个方法用好,而不流于形式,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新工科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困境
   新工科专业设置时间短,课程体系不夠完备,还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新工程专业的新课程不像一些通识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拥有悠久的历史,比如说高数、电子电路、通信原理等。这些课程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优化,相对来说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课程架构和内容。而新开专业课程大都是最近十几年新出现的学科和专业,例如物联网工程专业,2010年才开始设置,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知识新方向的产物,其课程内容还在不断演化更新过程中,因此课程准备过程困难重重。
   新工科课程在资源和师资上都很匮乏,对于临危受命的教师来讲,更是难上加难。传统课程都有相对完备的教案课件,有很多优秀的案例和资源可供参考,而新开专业课程在以上方面就显得薄弱很多,甚至连可供观摩学习的资料都少之又少。传统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受过相关课程的培训,无论从知识储备、教学手段以及人员的培养上都有相对完整的体系,而新工科课程的任课教师既没有受过相应的专业训练,也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甚至没有编撰很好的教材和资源以供参考。由于专业增加和调整而仓促上阵,基本上都是边学习边给学生上课,靠自己一点浅薄的理解给学生授课,很容易造成课程没有深度的问题。
   新工科课程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学生接受起来不易消化理解。新工科课程理论推导少,逻辑性较差,工程概念多,系统框架性知识点多,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协议框架多,覆盖面较为宽广,在课上具体细节不便于深入展开,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即便是教师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学生面对这样的课程,由于没有实际的应用经验,许多知识停留在书本描述和教师讲授上,没有太多的逻辑推理和应用例题来支撑相关的知识点。这就形成了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停留在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上,无法求得“甚解”的尴尬局面。
   面对日新月异,知识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知识点覆盖面广的现象,如何让学生既了解这些课程的基本内容,又能在短短的授课过程中,把课程外延和最新技术涵盖到,这对于学时和精力有限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类课程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很容易变成一个简单的说教类课程,会很枯燥。而且一部分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消化的内容如果教师还要耳提面命的话,显然会扼杀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采用开放式研讨教学活动是传统教学方法在这类课程教学中的有益补充。
   二、开放性研讨活动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开放性研讨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分工不明等因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学生较为敷衍,随便在网上搜集一些资料拼凑在一起,没有系统整理梳理,经不起推敲。
   2.学生不知道专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只会在各种网站上普性搜集。
   3.由于题目设置较为宽泛,学生在时间短、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无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定位、消化、理解,导致讲述内容过于空洞乏味。
   4.当一个题目有多名学生参与时,往往会有学生浑水摸鱼,不劳而获。
   5.讨论时,只有教师和台上汇报的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其他学生鸭子听雷,不知所云,较为冷场。没有达到全员参与的教学效果。
   开放性研讨活动本来是很好的拓展课内知识的教学方式,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只有少数人参与,大部分学生敷衍了事的情况,没有达到很好的预期效果。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对开放性研讨活动的题目设计,实施形式、中间过程的落实和监督,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做深入研究,以保证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进行,确保能够达到拓展课堂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目的,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
   1.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使开放性研讨活动成为一种深入课堂知识,拓展书本知识外延的很好的方式。
   2.将题目所涉及内容及范围缩小并具体化,尽量避免大的议题,防止学生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无法快速理解题目的主旨,不能将课下调研活动开展并深入下去。    3.依据学生学习程度调整题目难度,要将题目层次化,有难易之分,给不同层次学生创造选题的空间。
   4.对题目尽量细化,有不同的侧重点或分论点,使学生既有共同讨论的基础,又有各自的学习重点。
   5.对小组人员数量有所控制,在实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小组成员,保证所有成员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防止抄袭和不劳而获的现象出现。可以以前后桌的形式自然分组,以6人分为1组。
   6.做好汇报讨论教学的动员工作,在学生选题之前对题目的大致情况和讨论目标做详细说明,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讨论内容。给学生适当解释一下题目的背景、内容,需要讨论的方向,对研究方法做适当说明,并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供学生研读。提出考核标准和要求,以及时间节点等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任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做好计划,合理地安排任务。
   7.对考核方式灵活处理,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学生对讨论的准备工作、汇报成果、独立思考、文档规范等方面做综合立体的考察,从而督促学生认真投入,用心去做,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汇报形式要看时间是否充裕。每个人都针对自己所选的题目做一个简单的汇报是最好的。但是由于时间和人员的限制,有些时候所有人都做汇报是不可能的,因此让学生提交讨论报告也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衡量学生讨论的质量。所以鉴于时间关系,不会安排所有学生讲解,但是每个学生都要交讨论报告。
   8.对时间安排要合理适当,并加强过程管理。时间节点安排,不可太靠后,可先在学期前提出讨论内容,中期督促一下,在中后期汇报。这样不会影响教学安排,在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开展讨论题目,有助于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对专业知识有很好的衔接和拓展作用。
   除了以上内容,教师在实施研讨活动时还有注意到,讨论题目设计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教师在平时应多注意信息整理,研究设计题目,题目难度要适中,不可太难,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否则会挫败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对题目可以考虑分层设计,基础部分要偏向知识的普及和领悟,拔高部分偏向对知识归纳、整理和创新的内容。
   由于学生对讨论式题目接触的较少,对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毫无头绪,因此有必要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从如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出论点、细化知识点、总结报告及PPT的制作等方面,给学生事前做一个详细的说明和解释,让学生对讨论的题目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知道如何去开展工作。
   三、结语
   学生要做好一个简单的讨论题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更是要花一些精力和心思在里面。从题目理解、资料收集整理、归纳要点、理清思路,到用PPT的形式体现出来,每一项都需要学生用心地投入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一個简单的讨论题目,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并能够借助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条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取舍,学会利用各种专业的学习手段,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如何准确地阐述问题,并学会规范地整理文档。高质量的开放性研讨活动需要学生在课下做较为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收集大量资料,进行充分的归纳、分类整理,针对讨论问题提出论点,佐证依据,形成观点。一个设计优秀的讨论题目,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整理资料能力、文字规范能力,甚至是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其中,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辅以相关科研方法进行仿真论证,有可能得到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提高系统性较强的工程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合理设计题目,加强引导,使开放式教学研讨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拓展课堂知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传义.开放性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J].学周刊,2016(7).
  [2]张静.开放性教学创造自由民主学习空间[J].基础教育参考,201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1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