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职业教育在强调职业化的同时,却表现出忽略了教育的教化育人功能倾向,人文教育严重缺失。人文教育的缺失必将导致学生缺乏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文化基础课中,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人文性、知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在职业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语文学科 人文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围绕着职业教育提出了许多观点,诸如: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技能、岗位教育等思想,把职业教育细化和窄化,功利化倾向严重。文化基础课被大砍大杀,一删再删,在强调职业化的同时,却忽略了教育的教化育人功能,人文教育严重缺失。然而,人文教育的缺失必将导致学生有知识缺文化,有智商缺人性,有教育缺教养,毕业生缺乏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人,人文教育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人们已开始关注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而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中更有着进行人文教育的优势。
  一、关于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人文素质、人文精神问题,是这些年来的热门话题,报刊上讨论得很多。那么到底什么叫人文?什么叫人文教育?什么叫人文素养?什么叫人文科学?它与人才成长的关系是什么?
  《辞海》对“人文科学”一词的注释是这样的:“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欧洲15、16世纪时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原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以别于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几经演变。狭义指拉丁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人文科学”主要是讲人性教育。在欧洲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宗教统治社会,遏制了人们的个性和自由的发展。为了冲破神权的统治,冲破封建樊篱的束缚,就出现了15世纪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提出一个人文科学教育的问题,强调要学习古典语言,扩大课程的门类,比如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以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主要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学、伦理学、语言学等等,所以人文科学的泛指还是比较广的。
  《大英百科全书》的“人文学科”条目是这样说的:“人文学科的教育是非行业性、非职业性的,它关注的是促使个人成熟为人或公民(自由人),而不是使之成为某一特殊领域的工作者。”
  古代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注重人的文化教养的精神,即按当时社会的标准塑造教养有素的、多才多艺的人。“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就有人文这两个字的提法,主要是礼教文化,讲礼貌、礼仪、教育,讲礼教文化。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一个内在的品格。人文素质,那就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表现的成果。人文素质也可以称文化素质,主要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甚至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等。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如何做人。
  二、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其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决定了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人文教育应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目前,有一种倾向,就是重视职业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职业教育不应只是传授一些简单操作技能,还应具有育人、文化传承的功能。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行业发展迅速,仅仅学会几项简单操作技能是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此,职业教育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加强与人文教育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社会上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在就业竞争中胜出。具体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要加强而不是削弱人文教育课程
  由于职业教育着力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势必缩减理论教学课程,人文课程教学不可能占太多课时,不宜与专业教学争课时,所说的加强就是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上的加强,在有限的课时内,重视人文教育,注重效率、创新改革并富有成效。
  2.人文教育渗透
  要将人文教育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将人文知识与技能融入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形成技能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
  3.要加強校园人文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人文教育不能仅靠单纯地设置人文学科,而应在学校营造一种人文氛围。校园建筑、校训、历史人物事件等对学生都是一种熏陶。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要有意识地与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选择、职业能力、职业发展密切挂起钩,使比较分散的、流于宣传造势层面的各种活动,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外在形式之上获得鲜明的职业化主体,并以此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的人文内涵。
  三、发挥语文学科在人文教育中的优势、功能和作用
  文化基础课中,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人文性、知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中,表现爱国、仁爱、人格魅力等人文精神的文本比比皆是。语文教学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更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健全人格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文精神缺失的今天,必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人文性的教育教学,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以及职业文化、职业能力的教育。   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展实施:
  1.拓展教学内容,发挥学科人文优势,充分挖掘人文教育素材
  美国学者博伊认为: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很难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在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上,已从“学科本位”“能力本位” 正向“人格本位”过渡发展。“人格本位”的核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即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生存、怎么与人合作共事,而这四大支柱归结起来,正是我国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是最终要使学生具有不断创新发展的人文精神,增强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
  现今的语文教学,有的教师是“教教材”,就课文讲课文,而不是“用教材教”,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的特点是课文和教师语言本身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也是学生与教师和作者沟通和建立感情的媒介。教學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如果有效地通过语言艺术本身或各种多媒体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原作者的情感意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将会提升学生心理素养、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建立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的基础。
  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不再将传授知识、升学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时,那么,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也就是人文教育成了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课题。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教育,同时还应是价值观的教育,没有价值观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可言,二者合一才能构成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把价值观、思想观教育仅仅理解成是政治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没有充分重视其中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内涵,没有注意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体验,了解什么是善,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没有教学生以爱美的心,对自由、对幸福、对人生现代化的理解。
  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人文精神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韦志成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
  语文教师的教学是要凭借教材,但又不能限于教材,而应该超越教材。以“超越教材”的方式来开拓教学内容。可以将课外读物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相关学科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社会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2.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应也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教学中要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加强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充分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培养学生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杜威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现实社会的人,学校必须把社会生活引入到学校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活动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陶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逐渐接受和内化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文明智慧和道德财富。另外,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缩短学生与书本知识之间的距离,加深理解学习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价值,积极引导他们化知识为智慧、化知识为德性、化知识为教养、化知识为生气勃勃的精神力量,并将这种良好的智慧、德性和教养以及生气勃勃的精神力量服务于自己的人生,服务于自己的生活,服务于社会。
  3.在语文教学方法上,注重情感教学,互动教学,增进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使它既拥有其他教学所必须承担的知识上的任务,还承载着情感上、思想上的教育任务。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教学就需在整个教学中贯彻始终。
  在教学模式上,教学方法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要加强师生的互动,让学生感受、体味作品,让同学共同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
  面对职校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基础,要注重个性化教学,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在职业学校的同学身上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更要营造一种互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正如苏霍姆斯基说的,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4.发挥语文学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营造文化氛围,提升人文素养一是,加强对学校文学社团活动的指导,优化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促进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在文学团的活动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特长使他们在校园文化生活里发现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二是,语文学科要依据自身特点在校园生活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校园文化的文化含量。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或课外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热爱读书兴趣,使他们乐于读书、勤于读书,使爱读书成为一种学生们的群体意识,在读书活动中拓宽知识视野,提高鉴赏能力。三是,语文学科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给同学以文化熏陶和精神启迪,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在活动中体现人文教育。如:(1)开展“读书”活动,由教师列出参考书目,使学生在阅读中对于人的命运,及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 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给予关注。(2)组织作文竞赛,使得学生丰富、细腻、独特的心灵感受,得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开设一个教师直面心灵的窗口,对学生的需要、渴望与梦想、直觉与灵性得到深切的关注。(3)举行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实现充分个人的价值,在实践中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4)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在培养、催发学生诗性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在人生观中建立超功利的价值趋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8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