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引导和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沉醉其中,并逐渐培养成爱好、习惯。放到生活上来说,确实如此。兴趣是非常神奇的,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潜力,给予他们无限的精力去做这一件事,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1-0027-02
  阅读对于人们来说极其重要,它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能量,教会我们如何思考,扩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品德修养。对于小学生来说亦是如此,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多角度思考,创设有创意的阅读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拓展小学生的阅读深度。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忽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当前仍有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以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为主,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的目的,进行机械式的阅读训练。在这一阅读教学模式下,短期内学生的成绩或许会得到显著的提高,然而长此以往就会消磨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学生在这一大量、机械式的阅读训练中往往负担过重的作业,渐渐对阅读产生厌恶感,学习成绩也不断下降。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既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自然无法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2.教师没有及时发挥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秉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还是学习的主体。然而部分教师还未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阅读课中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不错”“非常好”“很棒”等对学生进行笼统的评价,不论学生的回答方向如何,教师都进行赞赏。这就会导致学生认为自己说的都是有道理的,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3.课堂当中的阅读拓展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有限是客观的事实。每一个学期学生只捧着一本语文书阅读当然会感到枯燥,小学生进行阅读的范围也有一定的限度,这也会影响到小学生积累语文素材、掌握阅读技巧。因此,想要阅读取得更好的效果,让阅读教学充满活力,就需要教师进行拓展性的阅读。在课堂中仅仅讲解课文的内容还是不够的,可以引入其他的课外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蓝天。但就目前来看,許多语文教学课堂的阅读拓展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导致小学生的阅读活动受限,从而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独立思考,在互动中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小学生积极思考,根据自身的经验与知识的积累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文本的某个问题进行辩论,加深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另外,语文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思考、辩论,从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例如,笔者和学生学习《群鸟学艺》这一课时,在初步了解文本大意后,笔者问学生:“你们从这个故事当中认识到了什么?明白了哪些道理?”大部分学生都会说做事要有耐心,我们要认真学习才会学到真本领。然而学生的想法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有一个学生提出是因为凤凰教的方法不对,有的鸟类才没学会搭窝。这个学生的回答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笔者这时候引导学生列举一些鸟类搭窝的好方法,在最后,笔者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如此一来,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而且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也得到了张扬。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形象理解
  语文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若语文教师将阅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就会让学生感悟到阅读的价值,促使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对语文进行联想,创意学习。
  比如,学生对“串”这个字理解得不够恰当,这时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 “串”的片段,向学生介绍“串”的由来:古时候,人们将物品连贯在一起,他们用一根绳子或一根木棍将东西串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谓的“串”。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串”这个字,在烧烤店我们会看到色泽鲜美的羊肉串,在孩子们的手上看到裹着一层糖衣的糖葫芦串。而其他物品连在一起,也称为“串”。教师拿出一串串钥匙向学生展示,幻灯片中播放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通过形象的生活实例,学生对“串”这个字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为了巩固学生对字的认识,笔者对学生的问题与上述内容进行解答和总结:大家明白了吗?只要物品整齐地排着队,挤挤挨挨地出现,就叫串。通过形象的生活画面,学生形象地理解“串”字的意义,感悟到阅读的快乐。
  3.合理设置悬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自控力是比较弱的,在学习当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常常在课堂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完就忘等状况。因此,如果阅读内容没有勾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分心,甚至放弃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文本设计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鲸》这一课时,首先,笔者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大家认为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你们知道海洋里有哪些动物?”“你们见过鲸吗?它长什么样?”等等,以设计问题的方式引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将本节课的主题点出。在这之后,笔者引导小学生根据问题投入文章的阅读当中,从文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学生探索欲望很强,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当中。除此之外,在学生初步阅读完课文后,为加深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笔者将文本的关键点融合成一个个问题,并向学生提问:“鲸是鱼吗?”“鲸以什么为食?”“鲸是怎么呼吸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探究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4.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拓宽教学空间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走进了语文课堂,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多资源,在提供文本的同时又能向学生展示图片、声音、动画,等等。如今,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因為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且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提高了课堂质量。
  比如,《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篇课文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单单通过让学生体味其中的文字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因此笔者事先让学生查阅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可以是关于大峡谷的气候、地形的图片,找一找大峡谷中有哪一些生物,将寻找到的资料整理起来,并将其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进行讨论。这一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搜寻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对培养小学生的沟通能力有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美中享受,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5.灵活拓展素材,延伸阅读教学
  为了提高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中对阅读素材进行拓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助于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素材,提升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在给学生讲解《秋思》这一首古诗时,语文教师可以从横向和纵向这两方面进行拓展。横向拓展可以以《秋思》这一古诗为主题,联系相关的古诗,可以是学生之前学过的,也可以是课外容易理解的古诗,如《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思》,等等。教师通过这一方式进行拓展阅读,有助于学生对该类古诗的认识和理解。而在纵向方面,语文教师可以向小学生介绍《秋思》作者张籍的其他作品,比如《采莲曲》《牧童词》,等等,让学生更为了解作者,把握作者的语言艺术风格。
  除了在课堂进行拓展之外,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确定专题进行研究性的阅读。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遇到困难或是疑问时不断探索,自主思考。比如,教师可以以经典名著为专题,让小组确立研究对象,针对某一名著进行研究。如有的学生确立了《故乡》研究小组,也有的学生根据兴趣创建了《城南旧事》研究小组,等等。在小组当中,成员围绕研究的内容,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如收集材料,撰写以及汇总读书笔记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结 语
  目前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悬念,有效运用教育技术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只有将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飞扬,学生才能真正学会理解以及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文学作品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侯艳梅.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都市家教(上半月刊), 2012(4):13-14.
  [2]周国忠,张瑞杰.培养学生兴趣 实现“减负”增效[J].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0(Z2).
  [3]石运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意愿[J].都市家教(上半月刊), 2014(4):177.
  作者简介:卢发成(1965—),男,壮族,广西南宁人,中小学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1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