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历史实践活动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多元智能理论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优化教法学法。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课堂,能够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对课堂反馈效果也有积极影响,能够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依据和保障。
  关键词:高中历史; 多元智能; 作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3B-0080-02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应该是一个量度,是多种能力因素的结合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出发,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展开设计、探索,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构建知识认知体系,实现多重能力均衡发展,确保历史核心素养快速生成。
  一、自主浏览,培养学生语言智能
  学习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从文本阅读的视角出发,展开针对性引导,为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文本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是知识的具体体现。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对文本展开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教学现实需求。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学习活动伊始,教师对知识进行细致讲解、梳理,学生只要勾画、记忆、背诵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是从教师的讲述中获得的,文本的重要地位、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彰显。文本阅读看似是语言类学科教学的专利。事实上,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历史教学。历史学科的语言特性虽然不是很明显,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浏览。
  学习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学活动伊始,教师没有进行细致讲授,而是讲述胡惟庸案,进行导学。“洪武三十年,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随后将与其有关的二十几个功臣杀掉,两万余家属被牵连致死,当时这个案件轰动一时。”故事导入快速激活了學生的学习兴致,学生议论纷纷,对古代政治制度有了基础感知。这时教师以此为引线,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将文本中的知识点进行勾画、全面梳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以文本为基础,让学生从宏观视角进行整体感知,他们的语言智能得到彰显。
  学习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布设自主浏览任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感知知识,为深度学习挖掘做好铺垫。当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对文本知识有了全面了解和把握,语言智能自然萌生。
  二、事件串联,发展学生逻辑智能
  历史学家杜威论认为:“所谓历史,不外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或者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的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学科的本质是由事件串联起来的。可以说,每一节内容都会涉及具体事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如果教师能够从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着手进行导学,一定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学生关注的往往是事件本身的内容,会对其兴致、经验教训、意义和产生的影响有更深刻的感知和挖掘,但很少关注事件之间的相关性,致使学生难以构建知识认知体系,对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引导学生对事件本身展开全面挖掘和探索是必要的,但同时,教师也要有关联意识,让学生对事件进行串联,发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教师让学生对文本中的事件进行归纳。这节课中主要涉及的事件有金田起义、分封诸侯、北伐西征、天京变乱等,面对这些内容和事件,教师采用先整体探知,再细微深研的方式。首先,教师让学生将事件概括出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串联。对高中阶段学生而言,这样的任务是简单的,学生很快完成。其次,当学生顺利完成这两部分内容后,教师继续引导,让学生对事件具体的内容进行感知。这样的设计具有层次性,能够让学生快速感知事件内容以及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事件串联,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好锻炼,为文本深探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生串联事件的过程就是思维启动的过程,也是他们的逻辑智能快速生成的过程。经过这样的梳理、归纳,学生不仅掌握了事件本身的特性,还对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清晰感知。趣味化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跳出事件,从宏观上进行全面、深入把握。
  三、史料深研,提升学生探索智能
  研究和讨论历史时的根据就是史料。历史教材中涉及众多的史料资源,对于这部分资源,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其价值,必须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史料资源类型是极其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还是文献史料。文献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材料,如果学生能够深度阅读史料,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知识,并以此为引线实现思维启迪,文献资料的作用和价值快速突显出来。
  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教师从《抗日战争史料丛编》中筛选出一些相关材料,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史料阅读中完成知识构建。一开始,学生对这种理论性的知识存在排斥心理,但在阅读中,学生发现这些材料的阐释比较客观公正,且具有趣味性特点,学生阅读欲求极为强烈。在细致阅读中,学生从史料中的关键词出发,展开思考,教学效果是值得期待的。教学活动布设时,教师从学生的学力基础和兴趣点着手,将学生引入探索的境地中,学生思维认知逐渐上升到更高层次,在文本知识运用中,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的激发。”兴趣对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趣味性方面出发,筛选史料。如果教师选择的史料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关注,对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也会产生一定阻碍。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将其中蕴含的趣味因子挖掘出来,选择能够吸引学生关注的史料类型。
  四、地图引导,开发学生空间智能
  地图是历史知识最直观的体现,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手段,与教材中的文字资料互为补充。与教材中的文字资料相比,历史地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特点。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诸多历史事件、重大战役,面对这些复杂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接受度没有那么高。对此,教师要从历史地图中寻找导学契机,让学生在地图阅读中掌握知识。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读图能力,他们对地图的探索兴趣也是比较浓厚的。为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地图,从中攫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学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师由清朝前期疆域图和清朝后期疆域图着手,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感知知识。学生很快发现了两幅图的不同点,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积极探索,对鸦片战争有了初步认知。这时教师展示出第一次鸦片战争路线图并以此图为依据,进行知识讲授。这样的读图设计是新颖的,学生非常乐意参与其中。在梳理鸦片战争路线时,教师时不时渗透相关知识,丰盈地图内容,并深度挖掘地图隐含的信息。在多元化的探索中,学生很快把握了列强入侵的目的。地图导学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助推力是极大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借助地图资源,给学生思维带来启迪,让学习活动变得充满趣味性和灵动性。
  历史地图蕴含的资源不是直观呈现出来的,需要学生进行梳理、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得到快速发展,他们的空间感知力和想象力得到锻炼。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设计要冲破思维局限,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教学现实出发,进行多维探索。自主浏览,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学习主题,培养学生语言智能。事件串联,对发展学生逻辑智能有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教师要发挥史料的作用和价值,让学生在深度探研中,提升探索智能。地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借助地图展开导学能够快速开发学生空间智能,当学生各种能力得到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参考文献:
  [1]陈婕.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6,(11).
  [2]吴瑜.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具体运用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
  [3]陈浩.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历史学科实施过程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201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8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