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虚拟现实技术(VR)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智慧信息环境下的新兴技术范式,受到图书馆界青睐。文章以虚拟现实技术概念及内涵特征为切入点,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图书館移动场景、馆藏定位、信息可视化、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应用前景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公共图书馆;应用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0.0034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促使更多新兴技术在图书馆应用,如物联网技术、无线遥感技术、人脸识别技术、RFID技术以及NFC技术等;另一方面,新兴技术的迭代升级反过来刺激并深刻改变图书馆事业和服务功能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作为集计算机仿真、计算机图形技术、无线遥感、三维场景应用于一体的新兴技术集合体,对图书馆服务转型和变革产生了不可小觑影响。技术革新带来服务需求变化,如何快速面对并适应新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已经成为图书馆不可规避的话题。文章试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可行性应用进行分析,梳理新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解决对策。
  1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VPL公司创始人拉尼尔首先提出,是指在计算机技术、仿真实验技术、网络通讯、物联网、遥感技术等软硬件技术平台支撑下,为用户创建一个可真实再现的、可供人机交互应用的虚拟现实场景,让用户在虚拟技术场景中获得现实环境中的真实交互体验[1]。简而言之,虚拟现实技术(VR)是指在智能平台的辅助支撑下,利用三维成像技术为用户真实再现出一个与现实环境相对应的虚拟现实空间,用户可以借助外界的技术支持对真实世界场景进行重构和再现,是一种集虚拟创建和现实体验相结合的计算机系统技术[2],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感知性(Perceptual)。可感知性是用户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指引下,通过可穿戴设备,借助虚拟仿真应用平台真实模拟和呈现现实社会场景,虚拟场景中的景象能够脱离现实存在而被用户真实感知,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是能够感知人的一切的感知技术[3]。可感知性可以看作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凡是不能充分感知用户真实意图的场景,都不能很好的称之为具备虚拟感知性。
  第二,交互性(Interactivity)。交互性是虚拟现实技术得以深入应用的价值体现。交互的目的在于促进人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参与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所营造的现实场景全程参与和实现个人意愿表达,进而构建现实与虚拟环境场景的互动应用。例如,用户借助图书馆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和计算机虚拟成像技术自由感知三维虚拟环境下的场景应用服务,利用计算机模拟而成的虚拟场景,在图书馆智能载体上实现电子图书翻阅以及人机实时交互。
  第三,沉浸感(Immersion)。沉浸感是用户借助图书馆提供的VR技术、设备及全方位、多功能应用平台,在虚拟场景环境下,通过系列行为指令的输入触发相关虚拟现实应用模块,真实呈现与现实世界无差别的应用场景,进而让用户在计算机仿真系统中所构建的虚拟场景中与生理、心理等多重感官遥相呼应,感知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便捷、快速服务,如用户可借助VR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在虚拟场景中自由选择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阅读,真实沉浸于书海遨游的互动体验之中。
  2 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
  2.1 场景引导服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革新升级,一方面基于4G/5G蜂窝通信技术性能较以往有了质的突破,技术创新引领并推动了新兴技术在图书馆领域深入研发与应用;另一方面,国家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也进一步打开了新兴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市场,VR已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以及校园等各个服务领域。以语义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应用为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支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应用场景,已成为公共图书馆优化服务效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国家图书馆二期新馆建设,通过开辟专门的虚拟现实体验区,将新馆各楼层场景进行3D建模并与web前端进行深度结合,使在世界不同角落的用户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网站“新馆漫步”栏目真实再现并无障碍式进行场景引导和功能布局浏览服务,为满足用户多样化体验服务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撑[4]。
  2.2 馆藏定位服务
  传统业务范式下,图书馆馆藏图书排架与定位仍脱离不了人工服务,随着纸质和电子资源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图书馆纸质和电子资源之间的匹配程度影响用户信息查询与获取。图书馆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现实场景,将馆藏中的纸电资源进行数据匹配或转换,进而生成可被VR识别和理解的专用数据格式,为用户构建立体、多元化的虚拟馆藏体系。用户可以通过检索文献的外部特征与RFID数据池中的数据进行精准匹配,快速定位并推送实体图书所在架位,用户更加立体地了解馆藏图书的复本数量、馆藏状态,增强用户利用VR场景进行图书自助查询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场景服务中的应用。
  2.3 信息可视化服务
  信息可视化是在计算机仿真设备支持下,借助VR虚拟成像技术,将传统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真实、立体的推送至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掌握信息资源在馆藏空间所处的位置,为快速查找和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提供便捷服务。浙江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牵头建设的“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简称“CADAL计划”)[5],通过动画的形式能够让用户真实、立体地与海量精品文献资源进行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使沉睡千年的珍贵古籍、民国期刊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另外,还可以依托CReader平台充分实现部分数字资源与其物理载体的立体化展示;纸本翻阅、评注、标签添加等附加模块的应用也为虚拟现实技术与图书馆信息可视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积极尝试。   2.4 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场景遥感技术、可视化技术迭代更新与升级,不仅对传统业务咨询范式带来了质的飞跃,同时也为虚拟现实技术在实时场景中的实践应用奠定了基础。传统咨询业务经历了以在馆咨询向QQ、MSN等线上咨询为主的方式过渡,受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虚拟参考咨询中用户的体验意度较低。公共图书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虚拟平台,将馆员、用户置于虚拟场景之中,虚拟参考咨询员在语音识别、数据挖掘和语义分析基础上,对用户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判断和筛选,并在精准识别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推送,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优质的咨询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研发的基于汉语语料库自主识别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图”一经推出迅速在图书馆界走红,为虚拟现实技术与图书馆业务咨询深度融合提供了参考借鉴。
  3 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
  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VR应用研究发现,当前图书馆VR应用仍处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阶段,国内图书馆场景应用服务缺乏成熟的技术规范和强大的数据运算作为支撑,VR应用仅以提供虚拟场景漫游、导航、虚拟参考咨询等服务为主,当前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仍以技术支持和服务应用为主,缺乏从战略规划角度审视VR技术变革与图书馆服务之间的契合关系,较少开发国外“第二人生”(Second Life,简称“SL”)这样为用户提供集资源与服务于一体的统一虚拟平台,即使VR典型应用机构,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是以常规服务为主,从虚拟现实技术的服务内容深度与应用价值来说,VR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2 成本昂贵,部署难度大
  自上世纪提出至今,受技术条件和应用成本限制,VR技术一直处于应用试验阶段,在公共图书馆未得到全面普及和推广。虚拟现实技术是以虚拟仿真技术、无线遥感、高性能移动智能终端等设备为支撑,受数据挖掘、运算处理、三维成像技术与场景环境等因素制约和限制,加上受国内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公共图书馆很少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自主建设或购买,造成VR应用与部署在图书馆界的应用迟缓。纵观国内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从应用情况看,VR多在经济技术较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从应用范围和内容深度来看,虚拟现实技术与图书馆服务有待进一步融合。
  3.3 内容单一,服务深度有限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经费投入持续增加,使得公共图书馆在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上更加多元化,但是技术的进步只是作为一种提升图书馆服务手段的工具。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图书馆界的应用范围还比较单一,主要以虚拟场景浏览、校园导航、虚拟参考咨询、文献数字化应用为主[6],应用范围有限,应深度开发VR在图书馆的应用领域。
  4 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策略
  4.1 重视跨界合作,扩大应用成果转化
  纵观VR研究热点不难发现,当前VR仍然存应用成本昂贵、部署难度大、服务范围有限等问题,随着新兴技术的迭代升级,软硬件成本不断下降,VR开发也日渐成熟。考虑公共图书馆馆员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且技术迭代升级带来的产品竞争不断加剧,因此,条件较好的公共图书馆可充分依托自身丰富的馆藏优势,积极同VR科技机构广泛开展跨界合作,共同开发特色鲜明的VR应用,以实现海量信息资源应用成果转化。其次,要做好VR平台同图书馆数据存储系统之间的借口对接和数据调用,在用户利用VR平台获取馆藏信息资源时,系统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并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呈现资源展现形式,进而满足不同用户的服务需求[7]。
  4.2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提升VR应用价值
  VR作为一项不断发展的新兴技术,在公共图书馆应用领域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受用户利用习惯和受教育水平影响,不同用户对VR技术理解和接受程度有待提高,因此,公共图书馆开展VR应用宣传时,一方面积极加强馆员自身业务能力培训,使其充分了解并掌握VR操作步骤和应用技巧,方便利用VR技术开展服务;另一方面,以场景体验为路径,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下,使用户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自由漫游,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环境中真实感知图书馆三维空间构造、馆藏定位、资源可视化。通过游戏互动的形式,满足其对新科技服务的体验,推动VR技术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扩大用户利用基础。
  4.3 强化场景内容整合,增强用户体验
  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用户多样性需求直接决定了公共图书馆转型过程中的服务方向,而新兴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又反过来刺激并促进用户数量和需求的不断增长。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未来5-10年技术发展与变革的主要趋势[8],对图书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用户体验提升将会产生重要影响。公共图书馆在强化新兴技术引进同时,首先需要重点保障资源内容与移动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任何脱离了内容的服务必将会成为无水之源。其次,在深层次服务上,主动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无线遥感技术和智能平台构建可被用户真实感知和利用的三维虚拟空间,将虚拟环境中的虚拟对象同现实场景进行叠加和重构,让用户可以方便获取图书馆所整合的各种资源,进而增强用户对虚拟现实环境的判断和理解,为用户提供一种可供自由选择、隐私得以保护并且过程不受干扰的开放式、无障碍体验服务,进而促进更多用户参与到图书馆新技术应用体验服务中来[9]。
  5 结语
  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对公共图书馆技术升级以及服务转型必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人工智能深入发展,使虚拟现实技术在公共图书馆中的应用日渐增多,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体验式需求越发多样化。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优势,加强同第三方机构跨界合作,以应用促服务效能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和服务方式,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综合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韬,谢阳群,李力.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图书馆,2016(5):10-14,20.
  [2]陈飚.虚拟现实技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图书馆研究,2013(5):97-99.
  [3]梁榮贤.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参考咨询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9):135-137.
  [4]李雪.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图书馆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0):27-28.
  [5]周力虹,韩滢莹,屠晓梅.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对比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7(4):1-7.
  [6]薛涵,朱娜娜.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6):66-68.
  [7]廖宇峰.增强现实(AR)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7(1):62-66.
  [8]李晨晖,张兴旺,秦晓珠.图书馆未来的技术应用与发展——基于近五年Gartner《十大战略技术趋势》及相关报告的对比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7(6):37-47.
  [9]王德银.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体验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4):10-14.
  作者简介:钱兰岚(1972-),女,安徽省图书馆馆员,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6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