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创新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考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新工科教育的一重大目标。本文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例,对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和目标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为高等院校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新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ability are the tes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o college students,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have become a major goal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is article foothold in“Challenge Cup”extracurricular acade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s competition,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ability was studied,then summed up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kind of competi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provide new ideas for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New engineering;Collage student;Personnel training
  1 绪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支撑,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教育的工作的重要议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大高校通过多种形式促进着大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提升。以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代表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为当代大学生营造了“积极创新、敢于创业、锐意进取”的浓厚氛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展示提供了舞台[2]。本文通过对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总结此类竞赛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界的“奥林匹克”,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挑战杯”自1989年开办以来,至今已逾16届[2]。30年来,“挑战杯”获奖者中走出了2位院士、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余位教授与博导,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子通过“挑战杯”竞赛激发了创新精神,培养了创业意识[2]。“挑战杯”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项完整的、合理的、科学的作品需要多专业的知识、多角度的探索,而这也成功促进了高校里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专业多元化与技能多元化的团队,由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思维角度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新思维、新事物的萌芽与诞生,推动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提升,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
  (2)課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足于课外,旨在帮助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利用所学进行相关科学研究,解决现有生活中的问题,以学促研、研而反学,通过实践映照课本知识与课堂内容,增强大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一项完整的科技作品或产品针对现有问题,从工艺、材料、实施手段等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必然影响其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对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探索、理解与分析,塑造大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创业思维与能力。
  2.1 配套不够完善
  作为一类全国性竞赛,每年有上千所高校几十万学生参与其中,但赛事相关的教育配套投入仍然不尽完善。首先,在创新团队的构建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的配套支持工作在不同的团队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在此类竞赛的组织工作中,往往会显现出部门对于此类竞赛的配套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我们发现团队在前期不提供任何的经费及资源的支持,因为科研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项目团队停滞的比例占到26.1%;但在竞赛的后期(比赛晋级)却可以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必然需要占用学校大量的研究、人力、设备、场地等资源,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情况的差别,“自掏腰包”并非人人负担的起。如何不让课外科研活动成为“条件好的人的活动”,完善创新资源的配套,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2.2 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体系不够完善
  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知识储备量难以把握现有技术、产品的创新趋势,同时开展课外学术创新活动也需要一定的创新思维的训练。但就目前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尽管各个高校都针对创新、创业的大趋势开设了部分选修课、社团、讨论组等,但偏重理论讲授、在系统性和完善性上较为缺乏,对于偏向“实战”的竞赛活动,学生往往感到他们的知识体系难以学以致用[3]。
  2.3 培养过程偏离创新目标
  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推进过程中过多的强调名次和获奖,忽略了这类活动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这样的逻辑下,会将培养目标仅仅停留在数据上,如:举办了多少大赛、产生了多少个奖项、开设了多少选修课等等。甚至还会展现出急功近利的一面,把指导老师的成果直接拿来作为学生的作品去参加相应的比赛,造成培养过程偏离创新目标,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3]。   3 培养思路及举措
  3.1 完善配套
  完善配套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组织起来,作为学生创新团队的后援团为他们提供创新思路、创新调件的支撑。在创新团队的建设中,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有热情有能力的学生带头,鼓励和发动更多的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同学加入到团队当中来。要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建立适当的导师激励机制,把学生的荣誉和指导老师的荣誉绑定,在教师的薪资福利上给予一定的体现,从而激发师生双方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3.2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是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在课程改革上下功夫,针对创新、创業训练类的课程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可行的产学研结合渠道。通过与校友企业合作,对有价值的学生研究创新成果进行再开发。此举不仅能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塑造大学生创业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科研成果惟有转换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真正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4]。
  3.3 明确初衷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成绩往往和学生的绩点评估、考研升学挂钩,名次的高低甚至还与学校的办学水平挂钩。这样的现实,使得这类竞赛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学校间彼此实力的竞争、指导老师之间的竞争,使得部分原本应该由学生完成的工作由老师代劳,违背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初衷。面对这类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此类竞赛的人才培养初衷,改革比赛制度,淡化与竞赛直接相关的名利,反对功利主义色彩,在校园内树立起以创新创业的精神为荣的思想[4]。
  4 结语
  在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教育的工作重点。本文以“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切入口,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顾雷.创新创业类竞赛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4):13-14.
  [2]杨云,易江格.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21):41-42,45.
  [3]张小玉,张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1):95-96.
  [4]许伟城,江学顶,陈忻,陈士明.新工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19(26):228-229.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ZX190403318001)
  *通讯作者:史月琴(1988-),女,汉族,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材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0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