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出现的学生参与热情高,坚持的少;科技成果突击完成的多,长期研究的少;科技立项作品多,高水平的少等突出问题,作者从导师负责制、创新创业教学、教师专业水平、理论教学实践化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导师负责制;创新创业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5-0068-02
  一、引言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高校老师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获得实践经验取得良好效果,是值得讨论和思考的研究课题。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做了具体说明和规划部署。使得我国科技创新教育进入全面规范发展的轨道,也增设了更多的实践课堂教学项目。
  二、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当前,虽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出现了一定的可喜局面,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大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但实践中坚持不下来的情况十分常见。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凭着三分钟的热度,对于后期的计划则做不到持之以恒,因此在科技创新参与引导中必须引导其坚持下去。当前很多高校学生都针对科技创新动手参与项目提报了很多新颖的申报方案,但是活动开展下来,真正能拿出成品的高校学生寥寥无几,很多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参与中都是半途而废。这也说明了很多学生从事科技活动缺乏毅力,也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与钻研下去。
  2.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缺乏长期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很多科技创新成果都是短时间内完成创造的,这意味着其缺乏大量的实践验证,使得其科技创新价值大打折扣。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和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保持创新的态度,也需要坚持严谨治学的学风[2],要坚决避免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心理。任何的科技创新都需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引导学生锲而不舍,坚持下去才是科技创新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近几年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这说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强化,但是从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来看,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多数学生靠短时间的突击进行创新成果的完成与交付,因为没有长期的科研支持,这样的创新成果不具创新价值,也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
  3.科技立项作品少,质量不过关。科技创新成果的立项价值分析是评测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标尺也是窥探学生知识层次和结构健全完善度的重要方面。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多是三分钟热度,科技创新立项价值低,多小打小闹,多数学生在科技创新中急于求成,犯了追求“短、平、快”的错误,这也是为什么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很多,而真正具有科技水準能科研立项的成果少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方法
  1.全程实施导师负责制。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创新意识,在开学之初为每班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大一期间,专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定位、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等,从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大二、大三期间,专业导师的职责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指导,这包括定期开展各种讲座,将最新的学术前沿动态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加入到横向和纵向课题中,通过课题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环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等。大四期间,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就业,鼓励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并为自主创业提供协调和支持。
  2.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学。必须强化高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让其意识到科技创新的必备素质和能力,能潜心研究,坚持不懈,引导学生在课内实践教学中积极参与,在课外实践中积极拓展。我国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以期满足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的需求。出台的创业教育的创新观察也明确指出我国必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升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热情。调查研究显示,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全校公共必修创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占比都在30%以上。全国93%以上的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课程开设也带有盲目性,与专业课程融合度低,多保持在1%左右,这意味着面向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开设的创业课程占比太低。限制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环节开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师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①师资力量配比不足;②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因此从国家角度来看应该系统建立创新创业师资培养体系,提高创新创业师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同时在保证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建立“人才—项目—教学—产业”链接机制,固定开展“分类培养、差异化发展”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并将其常态化。
  3.打造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起指导与组织的积极作用,而教师队伍的打造是创新教育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教育中,教师必须发挥主要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基于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原则,积极做好高校人才资源建设的长期和短期部署规划,实现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高校学生创业创新潜能的开发,多管齐下,助力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教育思想和模式,积极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感染带动学生,教育指导学生,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教师也必须具备国际化发展的眼光,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职业技能,在学生创新活动参与中加强正面引导,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必须关注学生技能的培训,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方向努力。
  4.对理论教学实践化,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目标教学效益。深化教学改革应把握的环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教材内容相对落后和学生所学的知识面较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一些最新技术的应用使学校实验条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的实验机会。因此我们必须规避不利因素,改进教学方法,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实业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通过教学思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优化,实现学生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融合,坚持走教学做一体化之路。学校必须基于实践教育的大平台,必须关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合二为一,实现创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调整与优化,实践教育不断线、分层次开展,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逐步培养提升,也引导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入实践,动手实操。综合层次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创新层次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及研究训练为主,更侧重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创新教学与实践创新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联系实践,创新思维的培养锻炼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实践中的创新灵感也在创新思维中升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地训练、坚持下去。教师在教育引导中要保持教学方向的正确,要理论联系实践,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教育理论若长久离开它的实践母土,就必然会枯竭,反过来,理论研究若离开它的实践母土,同样会枯竭”。理论与实践教学只有紧密结合,才能让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渗透,带动创新发明。
  四、小结
  未来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在保持基础理论教育完整性、系统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实践环境建设和项目驱动的影响。通过学校提供保障和政策支持,教师提供指导和经验,企业提供实习机会,学生积极参与的模式来进一步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小芹.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及体系构建[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2011,(5):214-216.
  [2]柳虹,历小军.面向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3:9-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