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基于此,本文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简要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机制,最后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3(a)-225-0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满足更多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高校作为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摇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提升教育效果,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1]。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创业意愿不强,缺乏主动创新创业意识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不强,缺乏主动创新创业意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传统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如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方面的启蒙教育,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具有较强的思维依赖性。二是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正确的认识。现阶段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安逸,他们认为只要把现在的知识学好就不错了,也不愿意吃苦,缺乏创新创业的勇气。三是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找份稳定的工作或者高收入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对创新创业有较大的担忧与质疑,过于关注得失,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
  1.2 创新创业教育不够,缺乏创业实践锻炼平台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理念的引领下,高校虽然加大了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纷纷开展了丰富多样和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但是,就目前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还不够,而且实践锻炼平台的建设不够完善,导致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还停留在相关政策的解读、创业讲座、创新创业竞赛等层面,教育的覆盖面也不广,其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再加上高校常常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第二课堂,且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效开展存在较大阻碍。另外,高校虽建有实训基地、实验室、项目孵化基地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保持长久的交流与合作,质量并不高,甚至形同虚设,导致搭建的实训平台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一些实训平台也只能满足部分大学生的需求,还有一些大学生因缺乏实训平台而只能将创业停留在想象的阶段。
  1.3 创业措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创业环境支撑
  近些年来,政府虽然陆续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以及措施来帮助大学生,但辐射面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也不足,导致创业环境缺乏有效的支撑。从学校层面上分析,一方面,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尚未建立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课程体系。大多数高校还只是创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公益活动、比赛活动与选修课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甚至表面,缺乏较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是纸上谈兵,更不能对在实践操作上给予大学生有效的指导,导致大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2]。
  2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机制
  2.1 创新素质的培养
  创新素质其实指的是将有效信息转为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说能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去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一種综合、复杂的能力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等基本素质。创新素质的培养则是以培养并提升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创新意识,转变他们的创业思维,帮助大学生在创业路上利用创新来有效降低风险。
  2.2 创新能力的开发
  创业能力是创新思维与创新创业意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确证以及外化,其包括精确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是一个人在丰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而逐步形成的。高耀丽则认为创业能力其实是将他人或自己的科研成果、市场创意等转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能力,它包括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等。
  2.3 创新创业理论的实践
  创新缘于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同时实践又能反作用于理论。从这一角度来看,创新创业理论的实践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与整合性。该理论强调培育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着重开发他们的创业能力。所以,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创新创业发展状况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鼓励并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创新创业意识,并为其搭建实践平台,从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就能大胆进行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新意识,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
  3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分析
  3.1 营造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上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高校要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首先,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比如高校可组织开展“挑战杯”创业大赛,从市场需求、项目选择、宣传推广等方面,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此同时,以校园文化方式积极弘扬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感,调动他们的创业热情,提升创新能力,使得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的感染与熏陶之下,不断增长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其次,引导学校社团的发展,发挥社团的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高校可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的不同,先在专业内部组建和专业相关的科研实践社团;可组织相近专业社团之间的各种学术活动,帮助学生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社团或组建社团;积极组建科技实验社团,如现代设备社团与机器人社团等,营造科技氛围浓厚的创业环境,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业想法。最后,营造创新创业的实践环境。积极组建一支集创新创业咨询、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指导队伍,为有创新创业意识或想法的大学生提供场地、帮扶、咨询与指导等服务,让其想法能落地、成长。同时,高校还可借助校园网、宣传栏、微博等平台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或者师生相关创新创业的成绩等,充分活跃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气氛。   3.2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逐步优化并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并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第一,以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为依托,设立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方向与专业选修五大类。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学科基础组成的学科基础课,在大一大二阶段就将这些课程有机穿插进教学大纲中,以便为其创新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编排上,还需将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渗透进学科基础教学中,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而由专业方向、专业选修课组成的专业技能课程,可在大三大四阶段开展,主要为其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最优的途径。课程内容上应灵活加入有关创新创业实战必需的能力以及知识,教学方法可采用体验式,通过边学习边实践的方法,逐步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道路。第二,不断总结经验教学,逐步性形成一套较为完善且完整的課程体系,采取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课时。第三,加强校企长期合作,定期举办“与企业面对面”“创业企业家交流分享”等活动,不断充实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并为其创新创业提供理论指导。第四,开设具有一定启发性的思维锻炼课程。高校可利用教育大数据,使理论课程教材得到丰富,从而进一步增强培养的成效。如依托云计算研发类似猿题库或者梯子网等在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提升教学效果;也可通过VR技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现实虚拟”,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感知力。
  3.3 建立多学科综合的导师团队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非常复杂,且涉及多个学科,所以,高校应建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综合的导师团队,以拓宽培养渠道。同时,还可邀请本土知名企业家或创业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等来校不定期授课或座谈等,通过这样高水平、多层次的导师队伍指导大学生进行实践,促进理论更好运用在实践当中。此外,还需加强校内导师团队和外界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的培训或者研修,多前往创新创业孵化园、创业实训基地等进行走访调研,以弥补教师实践教学经验方面的不足,从而形成较完善的梯级创新创业指导体系。
  3.4 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载体,在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平台不仅能大大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可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经常性地组织校内外创业大赛,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提升能力,加强实干精神,更有意愿参与。二是利用“互联网+”搭建创业模拟平台,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为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顺利进行,高校可通过“互联网+”搭建创业实践模拟平台。比如组织宣讲会、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创新创业互动交流会、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竞赛等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也可通过网络平台让不同专业与层次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还可组建创业实践模拟仿真基地,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环境,如ERP软件系统、创业模拟实验室、沙盘模型等。三是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引导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让其真正参与实训与实习,帮助其梳理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学生借助该平台可获取企业提供的相关信息,对企业需求与社会经济状况有一定了解,以便为日后创业实践做好准备。四是积极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在社会认识程度大幅度地提升,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真实的发展方向,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的主体,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现代创新型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须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多学科综合的导师团队、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虞亚平.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7).
  [2]张乐乐.“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7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