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创新就业能力培养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工科时代来临,大学生创新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群体,其创新就业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从人的存在的角度分析就业活动中的文化要素,提升大学生创新就业能力是个全新的视角。以激起大学生创新动机为目的,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大学生的生涯决策能力;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知、情、意的创新;以深化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通过直观、现实的活动来培养和造就就业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创新就业能力 创新教育 文化视角
  大学生创新就业能力培养是工程教育研究的重点。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创新活动尚没有良好的创新文化内涵作支撑,其实,创新教育文化直接影响着教育者和大学生关于创新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影响创新教育的质量。创新不仅与知识的储备、情感的认知、意志的坚定等有关,更加需要情怀。而创新情怀的培养尤其需要好的创新教育文化,让大学生深层次理解创新就业的文化意义,从文化视角去看创新就业的意义及形式,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就业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生创新就业的文化意义
  大学生创新就业的文化意义,简言之,体现在“人存在的意义和人存在的价值”。创新就是让不存在的东西合理、有意义的存在。我国高校当前大部分的“创新就业”活动中,管理者、教师、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功利层面的。有的大学生想通过创新创业快速致富,学校的管理者也常把创新创业的影响和成绩作为自己的业绩。在新教育理论下的创新教育中,高校教育者应考虑如何使学生使用“自我意识”。创新本质上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即人类总是在试图不断改变并超越现实世界,以便体现自己的价值。
  二、大学生创新就业活动的文化条件
  创新活动及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内涵,需要大学生必须是自由、有兴趣的。目前高校的双创活动中存在老师过分指导、过度引导的情况,影响了大学生才情的发挥,很难有好的作品涌现。只有在自由的空气和氛围下,创新的灵感才会进发,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就业活动的成就只有在大学生拥有充分兴趣的牵引下,才能很好地有好作品出现。自由、兴趣,正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极其缺乏也非常需要的教育文化!笔者试图从以下路径加强大学生创新就业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生创新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1、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自我认知能力
  研究表明,“目标通过导致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和策略的唤起、发现或使用而间接影响行动。”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学业目标,通过明确的目标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同时,把创新作为在职业生涯的目标。可以通过以下环节来进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首先,对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为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打基础。人是在不断评估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相当完善,有能力进行全面、正确的自我评估。高校可以配合可以开设相应的基础课程或讲座,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知道自我評估、自我认识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确人的潜能是可以无限开发的,建立起对自己潜能开发的信心,以利于制定适合大学生自我发展方向。
  其次,指导大学生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初级阶段,以知识学习为目的,主要任务是累积知识和发展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转化相应的学业生涯规划才能起到现实的作用。一般来说,专业老师或者辅导员老师是指引学生完成这一环节的最佳人选,老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有深入的研究,对学校的资源比较了解,应该在了解学生前面环节结构的基础之上,与学生协商为学生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及实践规划。
  再次,评估与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本身的发展,高校要及时地提供给学生相应的信息,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从而修改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
  2、优化课程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创新就业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创新就业能力培养的动力因素,创新就业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还是要落实到教学中。创新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综合的结果,主要有创新就业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就业能力的培养脱离不了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人的发展受意识形态的支配。教学
  观念上,高校应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复苏、探索和升华。高校必须承认而且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力,鼓励、引导学生挖掘和发挥这种潜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按照设置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创新的前沿性和新颖性的特点,让大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体系,了解最新学科的发展动态,以开放性、兼容性学习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特点及过程。本着“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改革目标,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就业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声音、画面、内容”的有机统一,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压缩教学计划课内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钻研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将最新的知识输入给大学生,并适当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的特点,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力,关心、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的学业,实现因材施教、因人而为。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能力
  创新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涵盖了品德的培养、知识的完善、技能的提高、情感的净化与升华诸方面,需要多方式、多途径的实施。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效果。
  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建立起教学、实践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实施途径和方法的多样性。具体到实践中,加强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集体性自主实践教育活动,如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创作等,多组织贴近工程实践的实验、制作、设计等活动。同时,倡导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科技活动,并给予热隋帮助和指导。实践教学不等于放羊式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支持。合理构建促进学生创新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活动的弹性和非常规性是造成实践教学活动难以评价考核的重要原因。增加评价内容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并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在评价中要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评价重心要向创新能力转移。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评价,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教育工作者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要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发明创造,成果形式多样化,内涵多样性。
  四、总结
  当前,在各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创新情怀的培养。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的质量与创新者的“内心世界”有密切关联。从文化的视角理解创新创业的活动和形式,有助于提升创新的质量。时空意识和视野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想象力。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还应注意,文化视角不仅应该反映在教学环节中,还应该体现在非正式的师生交流中,体现在非正式的教育大环境中,这个层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39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