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护理对异常分娩的孕产妇自然分娩率的影响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系统性护理对异常分娩的孕产妇自然分娩率的影响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异常分娩孕产妇74例,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A组与B组,其中A组常规护理,B组系统性护理,每组37例,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 A组自然分娩率54.0%,较低于B组83.7%,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阴道出血量(189.46±92.69)ml,B组阴道出血量(163.43±87.53)ml,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向异常分娩孕产妇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提升自然分娩率,降低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系统性护理;异常分娩;孕产妇;自然分娩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01
  在妇产科中,异常分娩属于常见病症,即难产,会对母婴安全造成威胁,主要原因包括:心理因素和产道因素等[1]。结合临床研究显示,向异常分娩孕产妇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自然分娩率。对此,本文选择74例异常分娩孕产妇进行研究,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系统性护理,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4月~2018年12月异常分娩孕产妇74例,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A组与B组,每组37例。在A组中,17例为经产妇,20例为初产妇,年龄介于23~35歲,中位数(29±6)岁。B组中,15例为经产妇,22例为初产妇,年龄介于22~37岁,中位数(29.5±7.5)岁。2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采取常规护理时,要求护理人员向孕产妇予以产前检查,对子宫收缩和胎心音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如果出现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B组是以系统性护理为主,主要护理措施包括:(1)产前评估,对孕产妇子宫收缩情况进行评估,特别是在催产素孕产妇中,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子宫收缩观察。观察孕产妇产道时,主要判断孕产妇是否出现骨盆狭窄并发症。(2)心理护理,对于异常分娩孕产妇来讲,通常会出现焦虑和紧张等情绪,使孕产妇生产受到直接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选择有效措施,向孕产妇予以心理护理,和孕产妇取得积极沟通和交流,认真解答提出问题,利用深呼吸等形式进行正确引导,可保证孕产妇维持放松状态,避免出现不良情绪,以促进孕产妇顺利分娩。(3)疼痛护理,如果孕产妇出现疼痛症状时,要求护理人员按照疼痛程度予以干预,酌情分析是否使用止痛剂[2]。(4)饮食护理,向孕产妇予以饮食指导,应保证产妇正确饮食习惯,维持营养平衡,特别注意体重控制,预防体重增加不利于顺利分娩。(5)运动锻炼,要求护理人员按照孕产妇情况展开运动指导。在保证孕产妇病情逐渐稳定后,引导其适当活动,不仅可以控制体重,而且还能改善孕产妇整体身体素质。
  1.3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本文研究数据处理,阴道出血量用“x±s”表示,自然分娩率用%表示,组间分别进行t和x2检验。若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意义。
  2 结 果
  2.1 自然分娩率对比
  两组分别护理后,A组20例(54.0%)自然分娩,9例手术助产,8例剖宫产;B组31例(83.7%)自然分娩,2例手术助产,4例剖宫产,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阴道出血量
  在孕产妇产后2小时,A组阴道出血量(189.46±92.69)ml,B组阴道出血量(163.43±87.53)ml,可见A组明显高于B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部分研究数据显示,产妇分娩影响因素包括:产道因素和产力因素等,当出现异常分娩时,通常会引发大出血,同时还会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从而对母婴健康带来危害[3]。数据报道显示,向异常分娩孕产妇进行护理时,保证其科学性、系统性,在提高自然分娩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研究选择74例异常分娩孕产妇进行研究,其中37例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时,主要围绕产前评估进行,即按照孕产妇子宫收缩和骨盆情况,向孕产妇展开系统性护理,其中心理护理可以消除不良情绪,避免发生不良心理,同时予以饮食和运动指导,确保孕产妇营养平衡,预防体重超重。
  由此可见,系统性护理应用于异常分娩孕产妇,不仅可以提升自然分娩率,而且还能降低阴道出血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顾姝钰.系统性护理对异常分娩的孕产妇自然分娩率的影响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6):138,140.
  [2] 罗 艳.系统性护理对异常分娩的孕产妇自然分娩率的影响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2018,27(10):17-18.
  [3] 费甫英.异常分娩的孕产妇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z2):205-2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0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