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神医学专业学生提高职业认同培养职业精神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由于精神障碍的病耻感根深蒂固,精神科医生很容易出现情感衰竭和职业倦怠,明显影响其职业认同,使精神医学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着重培养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强化职业认同教育是符合我国国情,也是精神医学教育工作者急需及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如何营造和谐的宏观环境及进行积极的医学教育策略改革两方面,归纳总结提高精神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具体措施。呼吁社会层面完善精神科医生职业发展和配套机制等措施,学校层面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准则及其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我国精神科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 精神医学;职业认同;职业精神;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学生
  [中图分类号] R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0)02(c)-0157-03
  [Abstract] Due to the deep-rooted stigma of mental disorders, psychiatrists are prone to emotional failure and burnout, which obviously affects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makes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iatry difficult. Therefore, it is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spirit of the doctors of psychiatric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roblem that psychiatric educators urgently need and should solve.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tudents in psychiatric medicine from two aspects: how to create a harmonious macro environment and to carry out positive medical education strategy reform. Call to improve the psychiatris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upporting mechanisms and other measures on the social level. At the school level, focus on improv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standard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ir psychological adaptabi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sychiatric medical services in China and to make a certain contribution.
  [Key words] Specialty of psychiatry; Professional identity; Professional spirit; Psychiatrist; Students
   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但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条件下,医疗行业中职业精神缺失的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为医疗卫生体制问题、医师队伍人文精神的缺失、部分医生不能很好地协调患者利益和个人利益、医疗纠纷的增加、医患关系的紧张等,严重制约我国进入和谐社会的进程[1]。新时代赋予医师职业精神新的內涵,它不仅包括高超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人文素质和修养。也就是要求医生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法制观念、健康的心态、高情商、更要“懂”患者,能够与患者共情[2]。这是我国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关键,势必成为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精神科医生是医学工作者中的特殊行业,在实践工作中需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需要医生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和医者仁心的胸怀。而社会层面对精神障碍的歧视,使得精神科医生被动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职业认同度很低,导致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为适应精神疾病治疗及预防的需要,急需我国精神医学事业的大力发展,加强精神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教育及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是符合我国国情,更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  精神医学专业现实状况
   根据我国国情,由于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和大众对精神病人的社会偏见积重难返,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精神医学专业的职业选择[3]。从业者很容易出现情感衰竭和职业倦怠,明显影响其职业认同,学习工作中不思进取,消极对待,学习目的不明确。很多学生是因为精神科医生社会需求量大,容易就业而选择精神医学专业的学习。随着新医改政策出台,医患关系的日益恶化,暴力伤医事件频发,舆论媒体的负性导向作用,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实施、专科医生培养方案的出台,势必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使得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有所动摇,直接影响了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前途的评估和从事这种职业的信心。部分学生毕业后改专业,甚至选择放弃医疗工作,使得精神卫生人才流失严重[4-5]。有些学生即使毕业后坚持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但对职业的认同感不高,职业倦怠感明显。势必使精神医学的发展举步维艰,严重影响精神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   2  提升精神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现实意义。
   据我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亿人,而且精神障碍发病率及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这不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痛苦,也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及更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进程。而当前精神科医师严重缺乏,面对差距悬殊的供需不平衡,加强精神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教育及培养良好的医师职业精神,是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攻克的现实问题。重塑医师职业精神对引导医学生自我成长与自我反思,提高学生职业认同,增强学生对医生工作的理解,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我国医疗公共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6]。
  3  提升精神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培养职业精神对策
  3.1  营造和谐的宏观环境
  3.1.1 社会应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  精神卫生事业是社会公卫卫生事业的一部分,精神科医生社会支持明显缺乏,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应从社会因素方面,利用支持源的能力来进行调整[4]。各级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精神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保证更多的社会资源及相关的政策向精神医学侧重, 激励更多的医学人才投身于到精神卫生的事业中。
  3.1.2 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政府应该充分考虑精神科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医生群体的从业风险、工作压力等,应予以从业者合理的岗位补贴和福利待遇,如精神专科医院应政府全额拨款或大部分拨款,实行精神病人治疗免费或减免政策,减少精神科医务人员的的经济收入的压力以及精神病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应当设立特殊岗位津贴、意外伤害保险,全力保障精神科工作人员合法权益,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精神卫生服务。在招生、深造方面给予倾斜政策,这样才能留住人才,扩大精神科医师队伍。
  3.2  新闻媒体在医患关系中应起到促进作用
   很多新聞媒体为了经济利益而对社会和公众缺少责任意识,信息买卖现象频发、新闻信息失实问题严重。政府和社会有责任监督媒体的报道,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媒体应该明确自身功能,加强行业自律与自我监督,规范行业发展,积极主动正性宣传以促进医患双方的沟通,减少公众对医疗行业的误解特别是对精神病院的恐惧和工作模式的担忧[7]。
  3.3  医院应着力营造优良、积极向上、乐观和谐的工作氛围
   精神专科医院应努力改善就医环境,改善硬件设施,营造舒适、和谐的就医氛围。经常提供医务人员外出学习及适当休息的机会,缓解医生工作的紧张、焦虑心情。以便给医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从医环境,以增加对未来从事精神科的信心。
  3.4  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升精神科医生社会认同
   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和途径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呼吁社会消除歧视,正确对待身边的精神障碍患者,引导社会大众关注精神卫生工作者,提升社会层面对精神科医师的高度认同,充分肯定精神卫生工作者的社会价值,保障精神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精神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感。
  4  积极的医学教育策略
  4.1  把好入口关至关重要
   医科院校在招收学生时首先就要充分强调学生对将来作为精神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入学后及定期应对新生进行人格、职业认同及职业精神等相关方面的测评,对筛查出的学生给予积极关注,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热情。如改变的可能性很小,可建议改专业学习,以免学生毕业后不愿从事本专业,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精神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4.2  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时刻进行思政课程的融入,树立职业信心
   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思政课程设置,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格教育及培养。引导医学生有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有能够忍受质疑,接受大众的嘲讽和偏见的崇高医学职业观,有热爱精神卫生事业的态度和决心。尽早进入临床体验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的痛楚,激发学生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坚定地走上从医之路。
  4.3  加强教师的素质培养
   教师的一切言行都会在学生面前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素质的教师要以高尚的情操、丰富的学识、优秀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激发医学生的职业热情。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准则、良好的抗压能力、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等均对医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4]。
  4.4  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转变就业观念
   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价值取向、对精神事业的热爱程度、个人成长经历等方面,做到合理规划,促进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憧憬和热爱,以达到医学生真正面对实际工作环境、工作状态的适应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4.5  早期接触临床,推广导师制
   临床实习或课间见习是医学生提高医师职业精神的关键时期。建议学生应早期接触临床,指派职业素养优秀并长期在临床工作的日常生活导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增加对精神专业的热爱,提高学习兴趣,坚定专业信念。
  4.6  根据各年级学生职业认同的特点开展医师职业精神教育
   大一学生对专业的实际状态处于客观认识不足状态[6],此时应帮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精神科实际工作状态,培养其职业热情,加强职业信念。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对精神医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的逐步了解,学生经历职业认同的巩固和再造,这时的专业课程不宜过重,带教老师要言传身教,增加教师的影响,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大五学生中临床教师和导师的影响,同学之间互相扶持变得很重要,应该提倡医学生多接触医学前沿知识,炼就平和心态,以应对将来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困难。   4.7  利用學校校园生活,将教育、生活与素质培养融为一体
   学校应该将医师职业精神培养、教育、研究与实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2-9],在校园里对学生进行关于医师职业精神的教育及咨询;通过媒体宣传、弘扬优秀医师尤其是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营造浓郁的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氛围。为医师职业精神的全面养成做好思想政治方面的准备工作[10]。
   精神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提高是一个铢积寸累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环境、新闻媒体、学校、医院、教师及学生本人及家庭氛围共同参与及努力。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精神医学必定要逐步获得公众的广泛认可及需要,只有经过广大人民群体锲而不舍的努力,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坚守一定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卢丽,毛艳.国内外医师职业精神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6):792-797.
  [2]  师梦雅,王福鑫,郭斌,等.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2):183-184
  [3]  刘铁桥.精神科医生匮乏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人才,2013(11):26.
  [4]  方鹏.精神科医生职业紧张、组织支持感和焦虑的关系:工作倦怠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7.
  [5]  吴琦,周俊,黄祥津,等.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剖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9):1542-1544.
  [6]  张丽莉.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7]  李佳昊.论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J].活力,2019(12):200.
  [8]  王玉杰,从心理学视角探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J].西藏发展论坛,2019(2):68-70.
  [9]  郑红朝.我国医师职业精神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
  [10]  何学健,杨丽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全科医生职业认同提升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7):24-26.
  (收稿日期:2019-1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1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