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技工院校电气专业“心肺复苏”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作为一名电气专业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方法是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心肺复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方法和要点,更要带领学生分析原因。借助心肺复苏模拟人,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其操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向学生科普“好人法”,鼓励善意救助伤病的高尚行为。
  关键词 心肺复苏 CPR模拟人 好人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我国每年发生心脏猝死的人数超过50000例,其中因触电造成的死亡人数约有8000人。触电时,当通过人体电流超过22亳安时,几分钟内心脏即可停止跳动。心脏一旦骤停,4分钟内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简称CPR),抢救成功率50%左右,超过10分钟几乎没有存活的可能。美国的平均复苏率将近30%,而我国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却不到 1%。2019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部分中小学,如今也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作为技工院校电气专业的一名学生,根据电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8版)要求:掌握触电急救知识,是一名电工基本的职业素养。因此,要求每一位电工专业的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方法。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以及操作技能要点,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确定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在视频网站上搜索“心肺复苏”相关视频,操作步骤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另外一种是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通过查阅相关资料,2005年AHA CPR&ECC 指南成人心肺复苏,首先开放气道,检查是否有正常呼吸,2次通气后再做30次胸外按压,如此循环。而2010AHA CPR&ECC指南则将心肺复苏操作步骤改为先进行胸外按压,再进行人工呼吸。
  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清楚改变操作顺序原因,便于学生识记和掌握CPR的操作顺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心脏骤停绝大多數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发生心脏骤停时,如果目击者能及时对伤员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则大大提高伤员的存活率。另有动物数据表明,延误胸外按压会减少生存率。先进行人工呼吸,打通气道和口对口人工呼吸都需要花费时间。如果先进行第一轮人工胸外按压,所用时间大约是18秒。如果两人配合施救,一人开始做胸外按压时,另一人打通伤员气道,则第一轮胸外按压结束,刚好进行人工呼吸,则延误的时间更短,有助于提高伤员的生存率。
  对于大多数在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施救者可能与患者是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如果先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施救者心理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而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则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2018AHA CPR&ECC指南较2010AHA CPR&ECC心肺复苏有小幅调整,但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不变,因此在教学中,以最新的国际2018新标准操作流程进行讲解示范。
  2不判断颈动脉搏动的原因
  心肺复苏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确认环境安全、判断意识、检查呼吸、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胸外心脏按压、打开气道(仰头举 颏法)、口对口人工呼吸、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复苏后护理等内容。
  在2018CPR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中,胸外按压前,要求进行颈动脉搏动判断,在教学过程中,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颈动脉搏动的判断。这是因为心脏骤停的患者,脉搏一定也没有了,判断一下更能有效了解情况。现实情况是,即使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医务人员在急救现场,单纯靠触碰手腕大拇指侧(桡动脉)和喉结旁开两横指位置(颈动脉)判断是否有动脉搏动准确率极低,所以美国心脏联合会 (AHA) 《2015心肺复苏指南(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更新》中已经不再将判断动脉搏动作为现场识别心脏骤停的内容,避免耽误抢救时间,延误抢救时机,因此建议在无意识无呼吸情况下尽早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提高抢救成功率。
  3借助CPR模拟人进行训练
  通过对以往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的学习效果分析,胸外心脏按压、打开气道(仰头举颏法)、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三项学生掌握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借助成人智能心肺复苏模拟人化解这一难题。训练过程中,模拟人可以实时反映施救者胸外按压的深度,充气量的大小,当按压深度过深或过浅、充气量过大或过小时,根据语音提示可以实时进行调整。借助其考核功能,设定急救时间,营造紧张的施救氛围,考察学生对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情况。
  4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心肺复苏教学内容讲练结合起来。借助相关PPT课件、典型案例、心肺复苏操作视频讲解CPR操作要点,教师进行操作示范,讲解技术要领,为了便于学生识记,对每一步操作步骤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借助模拟人首先通过胸外心脏按压、打开气道(仰头举 颏法)、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三项考核后,方可进入后续的综合实训。实训过程中,教师对各小组训练情况进行实时指导。通过设置现场触电场景,营造紧张的氛围,学生进行情景演练,检验学(下转第111页)(上接第108页)生对心肺复苏的掌握情况。通过心肺复苏训练,大部分学生在6课时内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方法,但小部分学生需要更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掌握其要点。
  以教唱学生《心肺复苏之歌》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识记,整个教学张弛有度,告别单纯的死记硬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好人法”
  在胸外按压讲解过程中,要求学生熟记几个数据。比如,按压深度5~6 cm,按压频率每分钟100至120次,按压过程中,要求做到“要既重又要快”,施救过程中则可能造成肋骨骨折或损伤。有文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中存在肋骨骨折,有4%的患者中有胸骨骨折,尤其是老年人骨质疏松,按压过程中,肋骨骨折的概率大大加大。
  按压的深度和频率一方面加大了骨折的概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复苏的成功率。那么对于可能存在的肋骨骨折风险,是否有必要继续施救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因为,只有抢救成功,生命才有意义,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不能因为心肺复苏过程中造成的肋骨骨折而中断抢救,而中断抢救则意味着死亡。虽然按压中胸肋骨骨折对患者安全和心肺复苏效果会有影响,但正确评估,成功的CPR,才能救人于危难。
  为了鼓励同学善意救助伤病的高尚行为,通过分析相关的真实案例打消学生的疑虑。例如,孙某向一名老太进行心脏复苏过程中,虽然压断对方12根肋骨,但无抢救过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其用意是倡导“扶危济困”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建设高尚、美好的新时代社会风气。
  6结语
  因多种诱因,比如触电、溺水、心脏病、高血压、车祸、 药物中毒、气体中毒、异物堵塞呼吸道,多种场合,比如:家中、路边、地铁站、机场、交通工具,都有可能造成心脏骤停。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方法,当他人发生心脏骤停时,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则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掌握心肺复苏方法,不但是电工专业学生一项职业技能,更能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Z].2019-07-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5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