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要点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遂川县农业部门大力推广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很多农民在实践操作中还很不规范,技术要点掌握还不到位。因此,加强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的宣传推广对我们农技人员来说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关键词:稻鸭共作;生态农业;适时移栽;病虫害防治
  一、稻鸭共作生态种养的准备工作
  实施稻鴨共作种养技术,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是要选择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除了可以丰产增收外,抗逆性强的品种还可以减轻后期稻田管理压力;其二是鸭的选择,优先考虑本地的小母鸭,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生长速度快,且肉质佳,同时还能产蛋,能够创造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除了做好品种选择以外,对于集中连片的稻田,还应当在稻田附近合适位置搭建竹木棚,作为小母鸭的休息场所。鸭棚的面积按照8只/m2设计,避免鸭群密度过大增加各类疫病的发生率。
  二、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要点
  (一)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1.地块选择与整理。要想种植出绿色优质的有机稻米,对于水稻种植地块的选择也必须引起重视。稻田应当尽量远离工厂等排放污染的区域。附近有充足的水源,方便随时灌溉。地块相对平整,且土壤较为肥沃。确定地块之后,还要在水稻种植之前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深翻进行土壤的晾晒,利用阳光紫外线杀死土壤中的一些病菌和虫卵。此举还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为水稻种子的萌发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发芽率。
  2.种子筛选与适期播种。对水稻种子进行播前处理,目的是将一些干瘪的、残缺的种子筛选出来,提高种子成活率。还可以进行药剂拌种,可以有效防止播种后水稻种子被地下害虫啃食和飞鸟啄食。根据遂川县气候条件,以及水稻品种特性,科学确定播种时机。一般可以选择4月中下旬播种,对于实行“一季早稻+再生稻”种植技术的农户应在4月5日清明节气前播种。对于面积较大的稻田,使用机械播种,播种密度按照5kg/667m2。对于边角部位的稻田,可以人工补种。
  3.适时移栽。秧龄控制在30d左右,即5月下旬栽插,“一季早稻+再生稻”在5月初就要移栽。将稻苗移栽至大田时,移栽密度不仅要考虑水稻自身的成长,还要结合鸭的投放量,为鸭的正常活动预留出一定的空间。综合考虑,大田插秧密度控制在13cm×13cm,栽植密度为1.6万~1.8万穴/667m2,每穴三、四苗,插足的基本茎蘖苗为7万~8万/667m2,当水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便可以放水搁田,将峰苗控制在25万~28万/667m2,成穗率80%左右。
  4.水肥管理。在稻鸭共作模式下,鸭的粪便可以作为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工施肥的用量。但是为了提高产量和增强稻苗的抵抗力,仍然需要视情况补充其他肥料。在肥料运筹上,有机水稻的施肥主要遵循“中稳、后补”原则,在水稻早期需要施分蘖肥,在水稻拔节期需要施拔节肥,水稻后期需施穗肥,“一季早稻+再生稻”在头次收割前7天左右施一次保苗肥。全生育期不施用无机肥,全部采用本地养猪场产生的猪脚粪腐熟后的沼液,实现生态循环、绿色有机生产。
  加强稻田水分管理,除了可以保障稻苗的正常生长外,也能够满足鸭的活动及饮水需求。水浆管理掌握前期浅水勤灌促进早发,分蘖期坚持浅水活棵,干湿交替,有利于秸秆还田以及有机肥不完全腐熟所产生的有害气体释放。中期干湿交替强秆壮根,后期湿润灌溉活熟到老。
  5.病虫害防治。选择一些抗性较强的水稻品种,后期发生病虫害的几率会有明显的降低。对于农户来说,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鸭可以捕食一些地下害虫和蛾,在生物防虫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灰飞虱之类的害虫,鸭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因此还必须采取其他辅助手段。尽量减少化学农药防治,可以考虑使用灯光诱捕等物理方式进行除虫。对于水稻常见的病害,尽量使用绿色、无毒的生物农药,既可以取得防病治病的效果,又不会对鸭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鸭能够以杂草为食,因此在草害并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鸭进行控制,但是如果草害严重也要进行机械除草。
  (二)养鸭技术要点
  1.确定投放量。在稻鸭共作模式下,稻田作为鸭的主要活动场所,需要根据稻田实际情况科学确定鸭的投放量。例如,如果某块稻田以往发生过较为严重的虫害,考虑到土壤中可能还存在较多的害虫,可以适当增加鸭的投放量,提高除虫效果。另外,早期投放的鸭苗,随着鸭的生长,所需的活动范围、进食量都会增加,后期也需要减少稻田内鸭的数量。综合来说,稻田内鸭苗的投放量可以按照每亩地180~200只/hm2为宜,后期视情况适当减少。
  2.稻田围网。为了防止鸭乱跑,还需要在稻田周边架设围网。采用网孔为2cm×2cm、高度为100cm的尼龙网,每隔10m架设一根水泥柱或竹木桩,既可以防止鸭跑走,又能够避免野外的一些黄鼠狼等动物危害鸭。
  3.投放及养殖的注意事项。鸭棚和围网建设完成后,可以开始投放鸭苗。刚开始投放的鸭苗,由于捕食能力较差,可以选择在白天让鸭在稻田里觅食,晚上在鸭棚内投喂鸭饲料,保证雏鸭的生长需要。为了提高稻田除虫、除草效果,结合鸭的生长期,可以采取分批次投放的方式,在稻苗移栽约5d后,投放第一批鸭苗;在水稻拔节期,第一批鸭苗收回,再重新投放第二批鸭苗。这样就可以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帮助稻农实现了种植效益的最大化。另外,也要注意加强鸭的养殖管理,特别是鸭棚内的卫生清洁工作一定要做好,降低鸭群患病的概率。
  三、结束语
  稻鸭共作是一种生态复合型种养模式,稻田为鸭提供了活动、捕食的场所,而鸭的粪便可以作为肥料,鸭还可以进行稻田松土,捕食害虫和清理杂草。对于农户来说,既要认识到稻鸭共作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也必须在地方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熟练掌握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的操作要点,特别是地块整理、稻田围网,稻苗栽植密度和鸭的投放量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技术要点,才能充分发挥这一新型种养模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惠珠,张建,傅荣富,etal.川岛镇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效果及技术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2017(13):42-43.
  [2]胡敬东,陶丛旺,程丽,etal.稻鸭共作,开创绿色农业发展新局面[J].河南农业,2019(13):163-165.
  作者简介:吴祯海(1981-)男,汉族,江西遂川人,江西省遂川县大汾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助理畜牧兽医师,本科,一直从事动物疫病防疫检疫和畜禽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8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