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作文教学“五要”、“五不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见效慢,重“读”轻“写”现象普遍,苦苦追寻三十年,几点感想,归纳以下,以飨读者。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五要 五不要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要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积累,不要“临时抱佛脚”
  学生平时写作积累主要有两种方法:阅读和随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阅读重要性大家都懂,关键怎样引导学生爱阅读:阅读比赛、故事会、课前演讲、阅读接龙等方式很好,都能起到一时效果。但依我看:老师的阅读史就是学生阅读的成长史,因此老师爱阅读并及时分享你的阅读,学生也会成为明天的你。成功地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书。
  “随笔”对写作更为重要,它不只是学生阅读和生活记录,也是他们思想成长足迹,能为课堂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但随笔随笔随时要动笔,当然老师的监督有重要作用,否则往往轰轰烈烈开始,无声无息结束。因此老师系列化的安排、舍得时间讲评和各类展示也很重要。有了阅读的厚度,随笔的深度,学生写作往往水到聚成。
  另外,老师要重视课内阅读积累,及时给学生写作方法的积累和沉淀。“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来教”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共识。课文的示范性和思想性的引导也决定了阅读与写作教学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学生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意蕴和妙笔生花的写法,才能真正实现让阅读“为我所用”。
  2要拓宽学生写作内容空间,不要给写作设“坎”
  “写作文难,教作文更难”。一直是学生和老师心中的困惑,而今许多命题者突发奇想,亦或是卖弄文字,给本来能让学生一看就明白的作文题目,或蒙上一层层面纱,或设计一个个陷阱,让学生变得扑朔迷离。纵观近年某省中考作文:《春天,毕竟是春天》、《闲对风光独自游》、《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走进了才知道》、《从终点出发》等,一看这些标题,学生怎能不傻?再加上考卷评判中存在的误判,学生作文“好坏一锅煮”实属正常,尽看运气。在审题上给学生设置障碍,无疑又给作文教学挖了一个“坎”。
  某市初二期末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我以为,妈妈是港湾,是最后的壁垒;却发现,她也曾是别人的孩子,也渴求关爱和宠溺。我以为,爸爸是头顶的天,是身后的树,能永远用最有力的手臂给我支撑;却发现,他也会慢慢变老,也需要我去呵护和照顾……  请以“          ,让我送您一片小小的晴空”为题写一篇作文。作文提示很清楚,要求学生写一篇孩子孝敬父母文章。阅卷结果出人意料,60%的学生跑题,都选择父母如何关爱自己的内容,且千人一面。究其原因“妈妈是港湾,是最后的壁垒”,“爸爸是头顶的天,是身后的树,能永远用最有力的手臂给我支撑”,这两个“提示”看是提示,实则给学生“误导”。
  《课程标准》九年级作文要求是“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无论各种文体,考查要求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找到生活素材,内容充实,才能表达明确,才能写出个性化、有思想的作文。
  一篇《背影》《我的老师》感动了几代人,《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读出了一种赤裸裸的现实和人性的光芒,你要说课文的标题没有深度、创意,的确没有。要检测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不应看你的标题和提示是如何“故弄玄虚”,而要从学生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加以评判。而命题人“孔乙己式语言”的标题或一段精彩语段提示往往把学生带到云间。
  近年来中考语文对于作文的考查中,一再强调降低题目难度,不要给学生写作设限,不把学生带偏。那么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致力于精心选题、出题,作文题目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写出的的文章才会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有血有肉,真实可感。
  3要让学生学会模仿写作,不要让写作模式“固化”
  日本学者佐藤学提出:“模仿与创造的循环作用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又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运动,使得他者的文化得以扩大和发展。”在阅读中模仿,在模仿中创造,在创造中阅读,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就是我们平时称之“学习”的活动。
  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模仿,写作更是如此,一篇范文,有许多内容值得学习,就有许多模仿之法,如模仿写标题,模仿文章结构,模仿选材,模仿遣词造句等等。如果老师能准确找到一些“切入点”,进行模仿训练,就能使语文工具性的作用得以发挥。相反,没有了范文引导的写作课,就好比没有了“例题”的数学课,没有实验器材的实验操作课,学生就无所适从,没有抓手,写作教学就变成了理论讲座。
  如何进行模仿?发挥范文阅读的示范功能,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范文。从选材、写法、语言、结构等多方面解析范文,让学生在联系写作时有法可依。长期训练,并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形似到神似的规律。加上学生个性化的模仿,选择和整合多种范文,这样往往能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格局,真正实现智慧课堂。
  但是,模仿写作切忌“固化”,长期以来“标准式排比句開头”,“无理由的小标题”,“程式化的套作”,“华丽语言的堆砌”,不但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更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长此以往,学生写作能力不但不会提高,也会对写作失去兴趣。
  平时学生在自己写作时,也应鼓励他们能够寻找合适的范文进行模仿,而不是“闭门造车”,把每次写作当成完成任务。但切忌将模仿变成抄袭,一味不动脑筋的生搬硬套,没有自己的主观创作。
  4要提倡学生一文多改,不要“求量不求质”
  “好作文都是修改出来的。”我们在每学期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制定好作文教学计划,每篇作文应注重反复修改,而不是一味追求作文篇数,应付上级检查。   语文教师最怕什么?批作文:两周一篇大作文,每周一篇小作文,几乎成了语文老师的心病。负责任的,起三更,磨半夜,发下去,学生只关心个分数。没有后期有针对性地修改,写的再多也是收效甚微。因此老师轰轰烈烈的作文批阅往往无功而返。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哪些作文评改方式呢?
  学生自批自改。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作文后,老师结合写作知识结构,依据作文命题要求,让学生用总结性语言作小结。如一次《与     为邻》作文训练,要求紧扣中心注意选材。学生独立完成作文,进行自批。自批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发现材料是否真实、新颖、典型,并在材料运用中考虑详略、前后对比等。自我剖析后必定能促进自改。
  学生互批互改。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流水批改,有小组长负责分发、同学互批、学生依据作文写作要求,依据魏书生“阅读与写作”知识结构图式对同学作文进行点评,尤其发现同学作文亮点并提出修改建议。同学们由于长期按正确的思维程序进行有效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已基本掌握了“阅读与写作”的知识结构图式,因此他们就能自动生成对作文做出有序而正确的评估。尽管在点评时有些语言还需进行推敲,但这无伤大雅,因为点评内容“瑕不掩瑜”。
  班级展示修改: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把学生作文打印成册,进行班级展示:有课堂集中展示,也有课间轮流展示。课堂集中展示就是老师利用课堂针对一两篇文章进行全班修改,也可以对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要求。课间轮流展示就是把学生作文让学生接龙修改,确保每位同学要修改一点,至少一个词。通过以上两种展示后,把学生作文发给本人修改,从新打印后交给老师批阅。
  一文多改需要一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但一学期能写四五篇好作文,一年能写七八篇达到可以发表要求的精品,足矣。
  5要善于运用智慧评语,不要一味“求全苛责”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获得别人的欣赏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而这种需求对学生来说尤为强烈。因此,教师智慧的评语也就在无形中既能起到综合评价作用,又能起到品德引导作用;既能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又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智慧评语,不要追求“求全苛责”。
  鼓励性的评语能激起学生写作热情。俗语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老师真诚的鼓励是帮学生树立写作信心的源泉。不论学生写得好坏,都是学生的劳动成果,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一般都是尽心尽力的,只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教师要努力找到文章的闪光点,绝对只找瑕疵,甚至全盘否定。在评语中落实鼓励性原则,学生就能从你智慧评语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诱发更强烈的写作热情。
  温情的评语能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学生作文,透着单纯,透着自己真实情感,有时甚至是小秘密,或对或错,他们渴望老师关心理解。对于孤独、自卑的学生评语可以这样写:“你的文章内容真实,老师感到:你是一个感情细膩的男孩。生活中的有些事、有些人,我们不能改变,与其心情难受、自卑不如改变心情。看望明天,努力做好自己,包容善待他人,你会获得成功与快乐,痛苦,烦闷也将远离你!” 又如:面对有些学生阅读面广,文中能很好地巧用古诗文、传说故事、文字凝练等,为作文增色不少,评语可以这样写:“你的习作有血有肉,读来是一种享受。你平时肯定爱阅读,才会有这么好的语言。你的努力结出了硕果!”这些温情地评语,情趣浓浓,学生会把你视为知己,写作热情会空前之盛。
  幽默的评语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带去写作的愉悦。如某个学生的作文语句不通,评语可以这样写:看你的文章,老师似乎在黑暗中行走。老师可是近视眼,摔倒了会很疼的,请你以后好好修改作文,这事要辛苦你了。同学字迹潦草,你这样写:你的字东倒西歪,是在睡觉吗?还是今天东北风太大,把它们刮成这样?对于语言优美,但主题不健康的作文,可以这样写:你的作文如一朵美丽夹竹桃,好看但不能食用。把批评放在幽默的语言里,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小错误会越来越少。
  作文教学需要语文老师有一腔语文情怀,一颗欣赏之心,一身艺术智慧,更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育人精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9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