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趣导学,让幼儿快乐学习数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卢汝芳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幼儿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究教学策略,对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目标、材料的提供、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感知、理解,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做到以趣导学。
  关键词:以趣导学、幼儿、快乐学习、数学
  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让幼儿对所学东西产生兴趣,才有内在驱动力,才能唤起求知的欲望和参与的热情,才能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这对于幼儿数学教育更是如此。由于幼儿年龄小,好动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而且数学又是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幼儿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做到以趣导学,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充分享受自主探究和思考所带来的乐趣。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究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直接驱使和控制于幼儿的认识活动,是幼儿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幼儿喜爱的学习情景,调动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和探究新知。
  1.营造故事情景,激起探究欲望
  故事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在数学活动中适当地给幼儿营造一个故事情景,不仅可以深深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
  2.创设游戏情景,吸引参与。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更能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游戏情景,不但能让幼儿心情愉悦,还能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二、开展操作活动,提高学习热情
  操作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幼儿探究事物、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根据幼儿天生好动、爱操作的特点,教师与其强硬地要求他们听自己讲解有关的数学知识,不如引导他们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量一量、摆一摆、拼一拼,使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获取新知识。
  1.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激发操作兴趣
  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由此可见,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数学区是幼儿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所以要充分发挥数学区的作用,科学合理地提供丰富的材料,如提供有关认识几何形体的材料(七巧板、各式积木、拼图等),有关量与计量的工具材料(称、量杯、尺、小绳等),有关时间的材料(时钟、年历表、星期表等),有关分类、排序的活动材料(瓶盖、纽扣、小棒、吸管等),有关数和数的运算的活动材料(各种自然物、小型玩具、日常用品等),以及有关的自然材料(石头、松果、贝壳等)。这些都是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材料动手操作,从而提高他们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提高感性认识
  开展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数学活动,不能认为幼儿动手就算操作,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和幼儿实际水平,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操作活动,并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操作,确保操作活动的实效性。
  三、关注探究过程,体验学习乐趣
  新《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因此,积极关注幼儿参与学习的程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幼儿积极参与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师在关注幼儿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机会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1.创设机会,启发引导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条件,给予幼儿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启发引导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在《自然测量》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样物体导入,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方法才知道它的长度或高度?可以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怎样测量?然后请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发现,与同伴分享、示范测量的方法;最后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再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测量更多的物体,接着问:“课室里有许多东西,你们能运用测量的方法来测量它们的长度吗?”让他们在不断操作中更好地感知测量的方法,加深对测量的認知。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合作,在宽松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2.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探究方式
  第斯多惠说过:“教育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独特的发展,”而孔子了解学生是“视其所以,观其所学,察其所安。”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关注“两头”,实施分层次探究,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幼儿在不同的学习历程中收获成功。例如在《自然测量》的活动中,会发现他们的测量探究行为偏离教师预设的探究轨道,这时,我们要认真地观察、判断,不要随意地扭转幼儿的探究行为,而是根据幼儿的探究进一步地鼓励、启发,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发散思维,大胆探究,使他们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有发现,有成功的体验。
  总而言之,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根据幼儿心理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和氛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还要通过多种操作活动提高参与热情,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有效延伸幼儿的探究积极性,让幼儿在“趣”中“探”,“趣”中“学”。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99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