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改变为应试而教的沉闷小学语文课堂现状,应以陶行知“六大解放”理论为基础,竭尽所能引导学生体验、感知、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实践证明,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法宝就是“解放学生”。
  关键词:六大解放 创设情境 紧扣语言 夯实朗读 生命活力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
  一、缘起
  “六大解放”闪烁着对学生“理解与尊重”的光芒,每每读到此,笔者的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穿着长衫的陶行知先生正在大声疾呼:“解放学生,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吧!”
  先生的话语跨越时空长河,令人振聋发聩。1946年,陶行知提出的教育理念仿佛就是在针砭当下的教育现状:为了应试得高分,教师辛苦,满堂灌输知识点;学生受罪,永远有做不完的卷子、抬不起的头。
  要改变教师辛苦、学生受罪的现状,唯有解放!
  《语文课程标准》就是对陶行知“六大解放”的最好诠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推倒思想障碍的栅栏,引领学生:解放头脑——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解放眼睛和耳朵——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解放嘴——用自己的嘴诉说心声,用自己的心灵感悟文本。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竭尽所能引导学生体验、感知。下面结合教学来谈一谈如何解放。
  二、践行
  《丰碑》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塑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红军军需处长的英雄形象。全文以将军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站在将军的角度,通过侧面烘托,一步步凸显军需处长的英雄壮举及其强大的感召力。面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文本,面对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内容,如果为人师者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让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他们就不可能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留下印象,更不可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文字留下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人性化的感性表现,全力释放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活力。
  三、明晰教学主线,把握情感切入点
  教学的主线清晰,就能使教路、文路、学路和谐统一,活而不乱。《丰碑》以将军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为主线:开始的思索→看到老战士冻僵时的愤怒,对军需处长的不满→得知真相后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受到鼓舞。在教學中,笔者始终牢牢把握这条主线,紧扣将军神情变化的词句“愣、严峻、抽动、愣住、眼睛湿润……”由文字到内容,由表及里体会情感,逐步披文入情。
  四、创设情境,奠定情感的基调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情感,充满爱的。著名语文教学大师李吉林曾说:“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笔者努力挖掘和体验文本的情感因素,要让学生感动,自己首先要感动。
  教学时,笔者首先创设情境,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精心制作的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长征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为后续的情感发展做好铺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然后,用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勾画批注,设身处地感悟真情;最后,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句、重点语段,通过朗读体验情感。
  教学时,笔者饱含着深情,用自己的情感激发、感染、带动学生的情感,真正做到了以情悟情、以神悟神、以心契心。
  五、品味语言,产生情感的共鸣
  情由文生,文由心生。对文本把握后的情感积淀,是师生对文本的真情诠释,同时能有效对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进行统一,让学生用心灵亲自感悟,通过情的体验,悟出理性的人生之道,从而加深对文本的体验。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关键词“镇定安详”,通过理解朗读、感悟等手段,一层一层地抽丝剥茧,军需处长的形象跃然纸上。学生脱口而出:“他就是一座丰碑!”文本的“理”和读者的“情”自然交融,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教学中,笔者坚决抛弃逐段串讲的方式,腾出教学时间,设计对话的场景,实施学生、文本、教师三方有效对话。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精炼出能够启动深度阅读、贯穿全文的问题,比如,是什么突然打断了将军的思索?放手让他们解决问题,自读自悟、潜心会文、圈画批注、交流讨论。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眼观看问题,个性化阅读得到充分体现。
  在教学中,笔者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发表个人见解。面对他们多样的反应,笔者在肯定他们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聚焦文本,从字里行间领悟情和理。不随意引导,引在关键处,引在迷茫时,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例如,有一个学生在说对“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这句话感受很深时,笔者启发:“他是军需处长,是全军第一个可以拿到棉衣的人,他却没有棉衣。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后,笔者顺势进行提升:“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战士们,他顾不上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大形象就这样扎根于学生的心田。就这样,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力透纸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六、夯实朗读,表达情感
  有滋有味地读是表达情感的法宝,尤其在语文课上,表现功力更是非同一般。教学中,笔者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悟情,以读明理,紧扣语言,通过读来理解、感悟、揣摩、品味,从而懂其意、悟其情、明其理;在读中理解、记忆,发展思维,促进表达,形成能力。在读中让学生体验过程,逐步掌握方法。
  笔者着力指导朗读,如课文第七自然段,笔者充满激情地说:“想读的同学请站起来,用读牢牢记住这位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军需处长吧!”学生应声起立,在《红旗颂》的乐曲中怀着对冻死的军需处长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了悲痛的情愫,读出了崇敬之情。读到将军得知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指导学生读出将军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情感。在理解了“抽动”一词后,笔者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将军,角色体验再读……就这样带领学生一步步进入情境,展开联想,将语言转化成形象鲜明的视像,学生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课文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同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还原长征路,播放《红旗颂》。此外,笔者还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提出不同的要求,予以不同的评价。学生朗读、交流后,再引导他们紧扣语言文字,品味思考,读悟结合,形成链条,再交流、再品读。就这样循环交替,学生逐渐读出了形,读出了意,读出了神……
  将有滋有味的“读”贯穿教学始终,将形态各异的“读”作为课堂最主要的教学活动,真正在课堂上解放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读中达到情感交融、心灵共振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佚名.“六大解放”——还学生的学习以自由[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12):1.
  [2]熊小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A].教育理论研究(第七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3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