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自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以来,国内众多学者纷纷进行相关研究,形成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良好态势。本文对2014年至2019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和讨论,从年度分布、学科分布和研究内容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我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对未来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增益。
  关键词 对分课堂 教学模式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面对我国大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缺乏积极性和课堂氛围沉闷的问题,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名为“对分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自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以来,国内众多学者纷纷进行相关学习和探究,形成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良好态势。笔者以2014年至2019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的56篇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1按研究的年度分布
  笔者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为检索范围,在高级搜索中输入主题“对分课堂”,设定文献年度范围为“2014年至2019年”,并勾选来源类别中的“核心期刊”,检索后共发现56项结果。其年度文献数量为:2014年文献1篇,2016年文献8篇,2017年文献15篇,2018年文献12篇,2019年文献20篇。图1是对分课堂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与年份的关系图,其中2020年的数据为CNKI给出的预测值。
  整体来看,每年发表的对分课堂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不多,随着时间发展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并2017年出现一次波峰。对分课堂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与年份的这种关系基本反映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首先,体量不大和发展缓慢是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对分课堂的概念提出较晚,缺乏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现有研究大都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虽然已有很多学者致力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但其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论文质量难以得到普遍认可,因此每年发表的核心论文数量有限,其增长趋势也较为缓慢。其次,上述关系图反映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广泛推行从2016年开始。《对分课堂教学手册丛书》的编撰于2016年春节由张学新教授发起,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也随之启动,各科各类教师纷纷开始学习并投身于对分课堂的实践,完善并丰富了对分课堂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按研究的学科分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简明、实用,门槛低,可操作性强,短期可以看到显著效果,受到各界各类教师的广泛喜爱。对分课堂研究在各学科的分布情况如下:
  如图2所示,对分课堂在教育学科(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占比最高, 61%的学者对对分课堂的教育价值和教学实施进行了相关研究;语言学,包括英语、日语和对外汉语的研究有7篇,说明对分课堂在语言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础医学、生物学、护理学和兽医学的研究所占比重相当,验证了对分课堂在医学类学科专业的有效性;其他学科,如化学、轻工、食品、理论经济学、管理学、水产等科目的研究占比较少,说明对分课堂在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還有待加强。与此同时,对分课堂的研究学科分布缺乏多样性,一些重要学科没有相关探索或缺少高质量论文,对分课堂的研究范围有待扩大、学术成果质量还有加强。
  3按研究内容分析
  阅读和梳理56篇对分课堂核心期刊文献,可以按照研究内容将其分为三种类别:
  3.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第一类研究侧重对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教学过程及其优势进行阐述,奠定和扩充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对分课堂的概念最早由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2014)提出。基于当前教育现状并整合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优势,通过教学实验进行验证,张雪新教授提出并阐述了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从学生、教师、课堂氛围、考核方式和学习效果五方面论证了对分课堂的合理性,奠定了对分课堂的理论基础。随后,杜艳飞(2016)进一步阐述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和特点,对对分课堂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促进学生获得隐性知识和关注学生个人需求等优势做出肯定。此外,陈瑞丰(2016)从教学环节的角度论证了对分课堂实现学生自觉接受和长成的能力,进一步阐明了对分课堂中介生成性课堂的巨大价值。赵婉莉(2018)从对分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两方面论证了对分课堂有助于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提出“对分课堂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本土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此同时,金兰(2018)分析了对分课堂在重新定位师生角色、选择互补教学方法和综合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合理性,讨论了对分课堂模式的制约因素并对合理进行对分课堂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
  3.2单独运用对分课堂进行各学科教学的研究
  第二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将对分课堂运用到具体学科中进行实验研究,以论证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刘秋明(2016)在微生物学的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取得良好效果,研究发现运用对分课堂能够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效率得到提高。陈慧娟、黄天锦(2016)将对分课堂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体会到了对分课堂带给教师和学生的甜头,学生学会看书和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此外,王世革等(2017)学者将对分课堂引入分析化学实验并对教学质量进行反馈调查,82%的学生对对分课堂模式表示赞同,62%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促进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从实验报告来看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准确度都有所提高,证明了对分课堂模式对分析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姚堃、廖元锡(2017)在高中物理运用对分课堂的教学反馈证明了运用对分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对高中物理教学有一定的适应性。陈志超、陈瑞丰(2017)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对分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和坚定信仰。   3.3结合其他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对分课堂教学的研究
  第三类研究将对分课堂和其他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进行相关探索和尝试,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新思路。杨艳萍(2016)根据“产出导向法”和“对分课堂”的教学原则,针对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的不同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形成“音频材料—课文讲解—课文复习与拓—图片描述、单词听写—作文仿写—作业讲评”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教学流程,并通过实践实现了“产出导向法”和“对分课堂”的有效结合。王晓春(2017)提出将对分课堂与SPOC①有效结合,形成基于SPOC的大学课程对分教学形态,并介绍了基于SPOC的大学课程对分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和内容,其教学应用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张春霞(2017)设计了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微课+对分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微课+对分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明显作用。高玉垒(2019)将BYOD②和对分课堂深度融合,在高职英语课堂实施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参与度,提升了学生的自我量化和自主学习能力。
  4总结
  通过对2014年至2019年发表在中国知网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论文数量随时间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对分课堂相关研究渗入到各个学科,并在一些重要学科,如教育学、语言学等研究数量显著;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单独运用对分课堂和结合其他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各学科教学的研究成为对分课堂研究的三大主要研究内容,其中结合其他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对分课堂研究成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新思路。与此同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总体较少,研究学科分布缺乏多样性,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作者简介:靳诗霞(1994-),女,陕西紫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林冬梅(1982-),女,山东临沂人,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及英语教学研究。
  注释
  ①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②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缩写,汉语译作“自带设备“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2] 陳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03):71-74.
  [3] 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03):116-118.
  [4] 赵婉莉,张学新.对分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本土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0):47-49.
  [5] 金兰.实践合理性观照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223-227.
  [6] 刘明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04):730-734.
  [7] 陈慧娟,黄天锦.高中地理“对分课堂”的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4):30.
  [8]   王世革,叶长青,吴陈瑶等.分析化学实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7,38(24):17-21.
  [9]   姚堃,廖元锡.对分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07):5-6.
  [10]   陈志超,陈瑞丰.对分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13-116.
  [11]   杨艳萍,崔振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5):47-50.
  [12]   王晓春.基于SPOC的大学课程对分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9):173-176.
  [13]   张春霞.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微课+对分课堂”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5):55-58.
  [14]   高玉垒.基于BYOD的高职英语混合式对分课堂实践与效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32-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5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