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渗透德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但是传统教学模式枯燥,效果也差强人意,实际上文言文是灿烂中华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尝试改进文言文教学模式,可以在一系列改进教法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渗透德育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然而教学现状及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通常按照一般的教学模式进行:告知教学目标,教师介绍作者及文章出处,明确字词含义和特殊句式,疏通串讲句子段落,分析人物形象,归纳写作特点等等……中规中矩地讲完一篇课文下来,老师讲了不少,学生的脑子也被塞得满满的,但是学生越来越厌倦这样的学习模式,枯燥乏味的课堂并不能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更不见得学生能对语文对祖国文化遗产产生热爱之情。
  其实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也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入选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有效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增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情感,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时机,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中,学生会受到良好的熏陶感染。
  一、知人论世,学生感悟作者思想的光芒
  了解古人的经历、为人和所处的时代,才能理解他们和作品。结合作者生平和生活背景来理解其作品的做法就是“知人论世”。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实现文言文德育的途径,但是由老师来做介绍的做法难以令学生印象深刻。让学生课前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课上讲文章的相关背景,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不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也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内容的兴趣和作者思想的吸收,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在语文课本上多次出现,高中课本有他的著名散文《赤壁赋》。我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通过查找各种资料,结合以前所学过的苏轼的诗文作品,以《我所认识的苏轼》为主题给苏轼的生平做介绍,并且了解该文的时代背景。上课时,学生根据自己查阅到的资料各抒己见。有学生说,苏轼是一个忍辱负重、仍然对生活怀抱希望的人。有学生说,即便抑郁苦闷,苏轼心中对国家对百姓依然关切,他心中的理想之火没有熄灭。如果仅仅是文章写得好,感叹人生的不如意,必定不能使我们对他的作品和人品产生钦佩之情。有学生说,多次被贬的苏轼流露出对世道的愤怒,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谁都会遇到打击,问题是怎么面对打击,苏轼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可贵的。很显然,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无形中已经渗透进了他们的心灵。
  二、理解关键语句,深入挖掘思想内涵 ,反观现实生活
  文言文中不少流传下来的好句子,哲理丰富广泛又深刻,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用于反观我们现在的生活实际。
  王安石的诗和文都有相当突出的成就,不仅语言精练优美,写作技巧高超,更主要的是他的思想仍然能指导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比如他的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在讲解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在初步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矣”,这句话被概括为“尽志无悔”,简单的几个字却像格言一样深刻而警醒,这表达的是做一件事的执着态度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读懂这个句子,就是引导学生要积极进取。
  孔子的弟子颜回,《论语》中有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学生通过翻译出“颜回也不改好学的乐趣”领悟到颜回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甚至得出这样的启发:在生活困顿时也应该坚持学习;有清贫自守的人生态度才不会为了金钱铤而走险。
  对文言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种种积极思想的深广含义。
  三、语言等形式之美激发热爱之情
  入选课本的文言文,不仅思想内容正派,而且语言优美特点鲜明。在教学过程中,值得花时间鉴赏文章的语言。它不仅可以示范书面语言的表达,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母语的巨大魅力和博大精深,让学生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也让学生对母语的优美、灿烂的传统文化和古人的智慧产生自豪、热爱的情感。当然,这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中蕴藏的美。
  如《劝学》是儒家代表之一荀子的文章,该文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然而读来并不令人觉得枯燥。原文不仅举例丰富多样,语言简洁,还连用大量感情比喻和對比,尤其是最后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排比句式的运用,气势磅礴地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专一”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读来感情充沛,不能不认可。学生也被荀子说理的气势和修辞的运用深深折服。
  除了修辞等写作特点,成语也是文言文中的一个亮点。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成语,很多出自文言文,深深地打上了文言文的烙印。学生很少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我们上课时可以告诉他们,如《史记·鸿门宴》中后来成为成语的就有不少: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等。
  这种以四个字为主要形式的语言文字现象,是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认识成语了解成语,激发学生对母语和本土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用经典人物事迹丰富作文内容,深化德育教育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中有着大量的人物,他们个性鲜明且值得读者细细品味。比如像刘邦的能屈能伸、坚决果断,樊哙的忠勇无畏,苏武的忠于国家及高尚守节,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廉颇的忠勇不二知错就改,烛之武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这对于情感和个性处于可塑性还很强的高中阶段来说,学生在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时,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非常有感染力,学生的情感品德会得到陶冶和提升。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把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作为写作文的素材。这样不仅学习了文言文理解了人物形象,还积累运用了事迹素材使所写的文章更有深度和厚度,还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德育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文言文的教学不仅仅是疏通字词句,也不仅仅是概括大意,而应是如上文所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二青.文言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J].文学教育(上),2018(11):52-54.
  [2]沈永兵.思维:文言文教学的应有姿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35):65-66.
  [3]汪月磊.文言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J].学语文,2019(06):33-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3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