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助“互联网+”,为复习课注入思维的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熟悉乏味”到“思维碰撞”,为复习课注入思维的活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发展。这才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互联网;数学复习课;思维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4-0065-02
  引 言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学生,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是当下基础教育界热议的课题。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复习课往往被教师忽视。其实,数学复习课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过程。数学教师经常感叹:“复习课难上。”“除了练习还是练习。”“学生无生气,像木头人,教师提一下,动一下。” 现实确实如此,对复习课的内容,学生已经熟悉了。那如何在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新的收获?当“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为复习课注入思维的活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熟悉乏味”到“思维碰撞”,从而赋予数学复习课真正向上“跳”的力量,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争辩等数学活动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1]。
  一、依托多媒体技术,复习课更具“思维力”
  多媒体技术最大的优势是直观形象,可以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教师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思维跳跃的平台,激发学生“跳”的欲望[2]。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复习课时,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学生都已经会算了。于是在课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师:你能把这张A4纸分成周长相等的两部分吗?
  生1:我是把它横着对折,这两部分的周长是相等的。(边说边演示)
  生2:我是把它竖着对折,这两部分的周长是相等的。(边说边演示)
  生3:我还可以把它斜着对折,这两部分的周长也是相等的。(边说边演示)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你们的三种分法(见图1)。请大家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三种不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动态演示)
  生:三条线段都经过中间这个点。
  师:你太厉害了,善于发现。在数学上,这个点叫作长方形的中心点。我们一起聚焦这个点,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谁来大胆猜测一下?
  生:是不是只要过这个中心点,我任意画条线段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周长相等的两部分?
  师:这位同学的猜测正不正确呢?下面请你们小组合作一起来验证。
  ……
  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验证,把无数种分的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是积极的。学生的思考过程不是直线上升的,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学生的思考到达某个点时,可能会遇上瓶颈,一时无法跨越和突破。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对于“你能把这张A4纸分成周长相等的两部分吗”的提问,学生在轻易找到三种分法后就停住了。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看着中心点进行大胆猜测,从而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有一种顿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快乐感[3]。学生能够借助台阶向上跳跃,赋予思维向上发展的力量。
  二、借助电子小报,使复习课更具“网络化”
  随着数学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需要将零散状的内容、层次不清的已有知識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加工。这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复习前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以电子小报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完成后可以在班级微信群或QQ群中分享自己的作品。在整理完成电子小报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复习、归纳、总结知识,避免了单调、枯燥的回顾整理[4]。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练习单元,教材的第一板块“回顾与整理”向学生提供了复习素材,创设了课堂情境。教师提问:“在这一单元里,你学习了哪些面积公式?它们各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然后让小组进行交流。在这节课复习之前,教师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可以选择用电子小报的方式进行回顾整理。
  学生自主整理的内容,为课堂上的小组交流互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参与整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单元知识进行由厚到薄的提炼要点的过程。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知识网络的整理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整理的结果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主探索整理各图形之间的联系及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利用思维导图编织成自己的知识网[5]。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云”平台等教学工具对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的思维导图中的枝节更加充盈丰满。这样整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知识学“薄”,促进学生掌握单元内容的精华。学生在回顾中发现自己在这个单元中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好的,哪些知识是容易出错的,哪些知识是已经遗忘或没有关注到的,还能回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学习方法、养成的学习习惯[6]。
  三、呈现形式不同,复习课更具“新鲜感”
  “好胜心”是学生的天性。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设计抢答竞赛等不同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适度设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练习,引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尝试、自主探索,并唤醒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枯燥的练习不再索然无味,变得有新鲜感[7]。
  例如,在“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个条件:芳芳看一本120页的《童话故事》,已经看了全书的5/8。随后提问:“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问题吗?”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
  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学云”平台的资源库功能,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提出新的问题。
  (1)芳芳还有几分之几没看?
  (2)芳芳已经看了多少页?
  (3)芳芳还剩多少页没看?
  (4)剩下的比已看的多几分之几?
  (5)已看的比剩下的少几分之几?
  (6)已看的比剩下的少几页?
  在教师出示问题后,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教师可以运用“教学云”平台的评价功能,比一比哪个组完成的正确率最高。有了激励,学生不甘落后,谁也不愿“拖后腿”。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小组的其他学生会主动帮助他们。这样不但帮助别人解决了难题,而且自己有成就感,也巩固了自己的知识,从而形成了共同进步、团结向上的学习氛围[8]。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或是想法数量上的差异,或是解决问题方法上的差异,或是想法水平上的差异。教师可以借助“教学云”平台的课堂随拍和随机点名功能,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的相互补充、修正、交流、汇报的过程,是学生获得新的认识、成长的过程。学生在深度参与复习教学的过程中,认知从朦胧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9]。
  结 语
  总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让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复习课的教学要有延伸、拓展,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真正满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互联网+”的课堂学习中,在熟悉的地方“跳一跳”,让学生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10]。
  [参考文献]
  科军.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初探[J].学周刊,2020(22):19-20.
  王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措施探究[J].学周刊,2020(20):68-69.
  庞锟.优化课堂,激发学习——探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J].学周刊,2020(20):111-112.
  宋兆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学周刊,2020(19):23-24.
  黄菁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精确性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20(06):74.
  赵国承.浅谈“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20(12):58+60.
  梁旭铭.互联网时代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6):73-74.
  溫惠.“互联网+”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5):70.
  张成龙.小学数学教学中“互联网+”课堂的构建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173.
  马晓军,齐秦.“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智能化教学创新途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113.
  作者简介:叶萍(1976.7—),女,江苏太仓人,一级教师,曾获得“太仓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太仓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4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