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接受心灵的洗涤,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在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的前提下,借助互联网注重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结合阅读心理注重阅读指导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阅读能力;提升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阅读信息量的获取,注重与文本的对话,进而提高审美情趣,教师“教什么?”,学生的“怎样学?”,如何在课堂上达成师生共享阅读之乐?在此,本人结合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纵深发展,高考对于高中语文知识的考查重点越来越多地偏向于阅读方面,对阅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与广东高考语文卷就阅读来说,全国卷第Ⅰ卷阅读题由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四个部分组成,广东卷阅读题有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必考、现代文阅读选考,全国新课标卷比广东卷增加了阅读量,阅读教学成为重点。但是从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一、很多学生上语文阅读课兴趣并不浓厚,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二、学生课外阅读量十分有限,阅读信息量少,导致学生知识面窄,人文气息不浓厚;三、阅读功利性太强,学生出现被动阅读,缺乏阅读兴趣,缺乏审美情趣。因此,我们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必须要立足于学生兴趣,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及加强方法指导。
  一、以学生兴趣为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俗语说,习惯成自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会使一个人终生受益。而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呢?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一是学与思相结合,二是博与精想结合,三是勤记与善用相结合。
  1.学与思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却没有选择没有思考地去读,对于自己所读的任何书籍上的观点不加审查甄别,而是照单全收,那阅读就失去意义。又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思考、琢磨,但读的少,想的多,那么他的这种思考是无益的,迟早要陷入困怠甚至精神错乱。因此,在阅读教学方面应当引导学生要思和学结合。
  2.博与精相结合的读书习惯
  胡适先生说:理想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显然,胡适先生说的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要博与精相互结合。博则意味着:有些书是泛读,应浏览之,用以拓宽知识面,比如杂志报纸书刊类。精意味着:有些书要精读,反复的读,深入的思考,比如小说名著类。老师在指引学生阅读时,要学生有选择性地去阅读,哪些应博读,哪些应当精读。
  3.勤记和善用相结合
  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人人准备一本摘抄本,学会摘抄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加深记忆,理解内容,积累加深。初读时,让学生找出疑难问题,通过小组交流,集体讨论加以解决;再读时,根据个人的喜好,摘抄一些美妙的词句、语段,并学会对摘抄下来的语段进行评价。如此一来,既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对精彩的片段诵读自如,又能将学到的写作技巧,运用到写作上。有了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
  二、学会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及加强方法指导
  要想转变学生的阅读观念从“我得读”到“我要读”再到“我爱读”,首先要转变老师的阅读教学观念的“满堂灌”“填鸭式”,纵然新课标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用功利性的阅读方式来引导学生,一切向高考看齐,过分解读文本,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剥夺学生思考和说话的权利,学生久而久之就会缺乏思考的能力。教学要时刻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树立学生本位意识,以全面发展学生为目标。
  1.了解学生阅读动机,调整阅读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的阅读教学,需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其中阅读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阅读活动的内部动因,阅读动机影响阅读兴趣,同时还会影响到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本书的阅读动机是什么,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我曾经问过学生:“你们为什么读《红楼梦》?”,有的人说,我想看看里面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之间的婚爱悲剧;有人说,里面很多语句很美,可以运用到写作上来;也有的人说,因为是名著,老师要求读。而据我观察,凡是阅读动机是因为里面的内容吸引或者是语句优美的,阅读的效果会比因为老师要求读而读的效果好很多。过一段时间,前两者依然记得里面的情节片段,而后者已是忘得七七八八了。由此可见,带着兴趣爱好主动去读,和被动地去接受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根据学生的阅读动机,我们可以在阅读时侧重于对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分析解读,这并非丢掉一些枯燥无味而意味深远的部分,而是融合进去深化理解。比如我们将可以结合时代背景,身份来历及性格来讲述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之间的婚爱悲剧。
  2.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阅读动机,需要从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变。随着现在教学的改革,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改变,现代科技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我们可以把领先的科技设备引进课堂教学作为我们辅助教育的手段,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比如视频、音乐、“PPT”等可以呈现更加生动、具体、丰富的内容,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也能引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例如,在上曹禺的《雷雨》时,可以给学生观看拍摄的《雷雨》电影,让学生对故事的发生能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引导学生对里面所涉及到的人物进行分析。通过视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来。借助音乐情境,构建在阅读方面的良好的情境。学生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散文时,我们采用播放《雨的足迹》钢琴曲,再配上雨景图,从听觉和视觉上,给我们学生创造雨之声,雨之景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边欣赏音乐边阅读,让学生体会对“雨”这个意象的意境之美,进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3.加强对阅读文本的指导,让学生自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
  语文阅读是一个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关键在于对文字材料的理解,特别是对阅读材料深层含义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文本时,必须要通过恰当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语文能力。
  文本阅读,可采取精读、略读、速读作为训练的重点,以精读为主,略读和快读作为补充。对一个文本的阅读,一开始应当是速读,速读法是人们从文字符号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信息筛选能力。阅读速度每分钟至少600字以上,理解率达到60%左右即可,要求讀得快、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即可。速读法的训练,这就需要学生平时要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课余养成计时阅读的习惯。
  略读法实际上是与速读法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速度。略读一般是采用速读的阅读方式来阅读开头的一二段,阅读前几段是大概了解文章的文体特征、大意、风格等,到中间段落,粗略扫除一些无相关的词语句,进而抓关键词关键句,但是要注意结尾部分,结尾部分往往是总结性非常强的语句,应当作出充分的了解。
  精读法是对读物内容和形式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的速度大概在每分钟250字以下,理解率在90%。特别是针对高考卷中的论述文阅读,精读法是解决这类文本阅读的关键,精读时应当是带着选项里的内容去逐个寻找原文内容,进而做出选项的正确判断。对文本的阅读,离不开这三者阅读方式,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自主结合自身的情况,综合合理地运用,既能够达到人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也能够完成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随着新课标的要求,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提高阅读能力上,我们老师要教学当中做出积极的方法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2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