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常态,其能够使水质检测质量真实性和准确性得到有效保障。接下来本文将对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一定分析,并结合实际对其做相应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离子色谱条件;优化;水质检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R1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1..01
  通常在水质检测中,离子色谱条件优化所具有的分离机理特征能够有效对阴离子水质进行切实监测以得出相应水质具体信息,为最终水质检测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但与此同时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所需注意各种专业分项标准相对较多,一旦任意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状况发生。
  1 离子色谱概述
  离子色谱即高效液相色谱,而高效液相色谱也包含高效离子交换色谱、离子排斥色谱、离子对色谱,其原理机制都是以离子交换的形式体现。离子色谱所具有的应用便捷性佳、检测灵敏度高等特点极为明显,可同步分析不同的离子化合物,因此离子色谱相较于其余分离性质的技术本身实效性更好。而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便能够对无法利用其他仪器和方法分析的常见阴离子等组分进行实时分析,尤其对于相关工业电厂废水离子含量检测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1]。
  2 离子色谱条件优化特征
  就目前现实情况而言在自然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水质检测工作应用离子色谱条件优化技术可以迅速高效的完成区域污水治理方案的制定。其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实际生活中污水内部微生物所分解产生含氮有机物可以进行实时检测,明确水中氮化合物形态以得出水体被污染的程度。而应用离子色谱条件优化检测水质,所具有的普适性特征也较为突出,比如其能够用于对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等各种水体中的氨氮分析,并按照甲磺酸流动相可以同步检测其他阳离子,整个检测应用过程中相应氨氮定量区间在0.04~15 mg/L[2]。
  3 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
  3.1 应用方法原理
  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在前期先要从选取适当的仪器与试剂做起,明确检测水质区域后进行合理取样,比如在选取不同型号高级型离子色谱仪或者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仪器后,必须对其外部质量以及操作参数进行全面检测,确认无误后方可投入使用,相应氨氮标样必须达到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要求,通常氨氮溶液标准质量浓度为500 g/L,试验用水必须采取试验区域污染水体。明确色谱条件,采取专业色谱柱按照一步梯度进行淋洗,通过不同浓度淋洗,逐步对比使试验水体中阴离子可以迅速冲出色谱柱,从而依据淋洗液浓度实现对试验水质的精准检测,测定结果可在31 min以内得出[3]。
  3.2 水质检测要点
  以某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试验为例,试验仪器为CIC-200高级型离子色谱仪,氨氮标样溶液质量浓度为500 mg/L,试验水为电阻率达到18 MΩ/cm的河沟污水,实践期间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相应作业,将氨氮标准储备溶液做浓度稀释至0.1 mg/L、0.5 mg/L、1 mg/L、2 mg/L、5 mg/L、10 mg/L、15 mg/L混合型标准溶液后,可得不同浓度淋洗部分氨氮锋面响应值如下表1所示。
  由此可见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可以快速检测出相应水体氨氮精密度数值,从而判断实际水质氨氮含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对相应区域污染水体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所以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满足实际水质检测基本需求,且其操作便捷性也相对较高,检测标准偏差也相对较小,能够有效提升水质检测质量和检测效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其在检测水质中氨氮含量上有准确、直观、迅速等明显优势,相较于其他传统方法有效促进了实际水质检测工作实效性,降低传统手工劳动的强度同时也降低了对溶剂、水样的大量消耗。但同样的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对各步骤专业度、严谨度、规范度要求较高,实践期间必须重视每个环节要点和操作顺序,方能使其应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韩晓鸥,陈 曦,李延升,曹忠波.气相色谱法和离子色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的方法比對[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05):1294-1299.
  [2] 周文艳.离子色谱条件优化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J].石化技术,2017,24(10):11.
  [3] 熊 伶.水质检验中的离子色谱条件优化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7):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3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