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冠心病临床护理中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应用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表法,将所选6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传统型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给予研究组新型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情绪变化和疾病认知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为(32.45±3.58)分,SDS评分为(27.68±3.4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56±4.72)分和(45.48±4.08)分,P<0.05。研究组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中,给予冠心病患者新型健康教育护理,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而且能够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
  【关键词】
  冠心病;临床护理;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应用价值
   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群体,且具有高发病率、低治愈率、易反复发作等疾病特征[1]。由于大部分患者对冠心病的认知不足,再加上长期遭受疾病困扰,容易诱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而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信心。因此,加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纠正认知,确保疗效[2]。基于此,本课题详细分析了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应用价值,现将具体情况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分得30例。研究组有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64.58±5.67)岁,平均病程为(2.76±0.53)年。对照组有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64.67±5.62)岁,平均病程为(2.64±0.48)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型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研究组接受新型健康教育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护患关系建立: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需进行自我介绍,帮助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协助患者开展各类检查。2)知识普及:医护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等,详细说明常见药物的名称、用药不良反应等,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提升其对冠心病的了解程度[3]。3)状态评估:医护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心理波动较大的患者,需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措施,帮助患者纾解负性情绪,促使患者能够以积极、乐观的状态接受临床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4)情况说明:在接受临床相关检查时,医护人员应向患者介绍该项检查的作用和价值,检查结束后,需告知患者各数值、指标的代表意义,进而使患者进一步明确临床检查的必要性。5)并发症护理:如并发心力衰竭,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保持绝对卧床静养,禁止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临床症状;如并发心律失常,医护人员应督促患者按时用药,避免造成心脏泵血功能障碍,进而增加死亡风险;如并发排便困难,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适量的缓泻剂,同时叮嘱患者不得用力排便,防止心脏负荷加重,诱发心绞痛等不良症状[4]。
  1.3 观察指标
  1)借助焦虑/抑郁(SAS/SDS)自评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予以评估,量表得分越低,说明患者的心理状态越佳。2)出院时,分别向两组患者发放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通过该调查问卷,明确了解患者对冠心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其划分为非常了解、了解,以及不了解等3个层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对本组课题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开展χ2检验,并用百分比(%)表示;計量资料开展t检验,并用均数±平方差(±s)表示。当P<0.05时,表示组间数据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
  护理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不具有组间数据对比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率
  研究组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干预,不仅能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而且能帮助患者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5]。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疾病知识知晓率等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说明,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应用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护理效果。通过护患关系建立、知识普及、状态评估、情况说明、并发症护理等方式,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有助于增强患者对冠心病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知识的认知,督促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进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优化病情控制效果。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中,给予冠心病患者新型健康教育护理,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而且能够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彤,王冬梅.基于IMB模型的健康教育模式在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5):1817-1820.
  [2] 周云霞.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在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7,32(11):90-93.
  [3] 曾兰,杨亚.护理诊断、护理结局分类和护理措施分类链接在冠心病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7,16(12):37-41.
  [4] 王锐萍,李利平.健康教育结合中医辨证护理在社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01):117-119.
  [5] 钱蕾,葛兆霞.全局式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1):1032-10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91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