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临床指标、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胃排空时间短于对照组,胃窦收缩频率、振幅、运动指数(MI)、胃电图慢波、主频、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三里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FD患者病情,增加胃窦收缩频率,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关键词]足三里;穴位按摩;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1(a)-0197-0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FD)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是指患者存在餐后饱胀、上腹不适等症状,但临床检查无器质性损伤,长期性的上腹不适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常规西医治疗主要以多潘立酮、雷尼替等药物治疗为主,临床疗效一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随着临床对FD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穴位注射在治疗该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3]。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疗FD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女14例,男16例;年龄32~62岁,平均(47.26±6.26)岁;病程6~28个月,平均(17.25±3.26)个月。对照组中,女13例,男17例;年龄31~61岁,平均(46.96±6.14)岁;病程6~28个月,平均(17.34±3.14)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诊断标准:患者均满足《消化道疾病》[4]中对FD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均满足上述诊断标准者;②病情稳定者;③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不健全者;②哺乳期、妊娠期的女性;③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者;④研究前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者;⑤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⑥注射部位皮肤破溃严重者;⑦配合度、依从性较差者;⑧存在精神疾病、沟通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多潘立酮片(国药准字H10910003;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 mg×30片)治疗,口服,每次10 mg,每日3次。恶心者,加雷尼替丁胶囊(国药准字H36021340;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15 g)口服,每次0.15 g,早、晚各1次,均在饭前30 min服用。合并焦虑者,加多虑平片(国药准字H37020797;山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5 mg×100片)口服,每次25 mg,每日1次,1个疗程7 d,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疗。足三里取穴:以横指同身寸取穴法进行取穴,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在外膝眼直下3寸,与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取穴,以适度的压力用大拇指交替按揉,对双侧足三里进行按摩,直至患者出现酸、麻、胀、痛为主,在辰时(8:00~9:00)以及亥时(21:00~22:00)按摩,每次按摩15 min,每日1次,1个疗程7 d,共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临床指标、临床疗效。
  1.3.1临床症状积分  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包括嗳气、反酸、胃灼热、上腹痛、餐后饱胀等,无症状记为0分,症状轻度记为1分,症状中度记为2分,症状重度记为3分,分值越低,患者的症状越轻[5-6]。
  1.3.2临床指标  包括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胃排空时间、胃窦收缩频率、振幅、运动指数(MI)、胃电图慢波、主频。采用彩色B超机(广西桂水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检测0 min的窦部前/后径、胃窦部宽径以及胃窦MI、收缩频率、幅度,15 min后检测胃窦部前/后径、宽径,计算出横断面积,计算半排空时间。
  1.3.3临床疗效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的餐后饱胀、上腹不适等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减少>60%;有效:患者的餐后饱胀、上腹不适等症状可见好转,疗效指数减少>30%~≤60%;无效:患者的餐后饱胀、上腹不适等症状变化不明显,甚有加重迹象,疗效指数减少≤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7-9]。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嗳气、反酸、胃灼热、上腹痛、餐后饱胀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嗳气、反酸、胃灼热、上腹痛、餐后饱胀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嗳气、反酸、胃灼热、上腹痛、餐后饱胀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胃排空时间、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振幅、MI、胃电图慢波、主频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排空时间短于治疗前,胃窦收缩频率、振幅、MI、胃电图慢波、主频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胃排空时间短于对照组,胃窦收缩频率、振幅、MI、胃电图慢波、主频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FD的发生率有了明显增加的迹象,对人们生活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该病起源于胃、十二指肠,病情反复、持续性发作,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上[10]。当前临床对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激素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1]。多潘立酮以及雷尼替丁是目前临床治疗FD的常用药,仅仅能暂时缓解患者病情,无法降低复发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2]。足三里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贯穿了人体头部、胸部、腹部以及足部等,对胃功能影响较大,其次就有极强的扶正培本、强壮筋骨、调和气血、强健脾胃的作用。临床有研究表明,足三里穴位按摩可明显加快胃肠蠕动,增强消化酶活性,改善食欲,促进机体吸收、消化食物。穴位按摩足三里具有止痛、防御、调整、等功效,接触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症状,调节消化系统内分泌情况[13]。根据子午流注图可知,在辰时以及亥时按摩足三里,可有效促进胃排空,加快胃窦收缩振幅,改善胃肠功能障碍[14]。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的嗳气、反酸、胃灼热、上腹痛、餐后饱胀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胃排空时间短于对照组,胃窦收缩频率、振幅、MI、胃电图慢波、主频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足三里穴位按摩在FD治疗中的可行性、有效性[15]。
  综上所述,FD患者采纳足三里穴位按摩治疗,餐后饱胀、上腹不适等症状明显减轻,胃肠道功能显著改善,安全有效,临床值得信赖并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贞,许文君,张声生,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及症状分布特点的研究[J].北京中醫药,2008,27(11):841-843.
  [2]范一宏,蔡利军,徐国萍,等.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592-1597.
  [3]吴柏瑶,张法灿,梁列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85-90.
  [4]三木一正,王洪江.消化道疾病[J].日本医学介绍,2002,(6):252-255.
  [5]梁翠萍,龚四堂.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医院,2013,13(9):14-18.
  [6]马朝阳,黄琪,万文俊,等.辨证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2):125-129.
  [7]李朵朵,岳增辉,许丽超,等.辨证取穴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远期疗效的临床评价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5):431-434.
  [8]程秋实,汪龙德,刘俊宏,等.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70-72.
  [9]刘晶,李峰,唐旭东,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及辨证标准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5,10(1):56-59.
  [10]王成伟,刘梦阅,闫江华,等.针灸对伴情绪障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9):876-880.
  [11]严开伟,赵凌,杨洁,等.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5,35(9):973-976.
  [12]时昭红,胡柳丹,徐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概述[J].中医杂志,2016,57(4):302-306.
  [13]周凤霞,袁成业.中医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6,31(4):584-587.
  [14]王荣芬,杨玉良.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0):106-107.
  [15]许建军,李雪波,刘静.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6,38(6):952-956.
  (收稿日期:2018-06-12  本文编辑:孟庆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245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