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结膜移植及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智清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广大农村和沿海地区多见,尤其是手术切除后易复发是临床上棘手的问题,再次手术更易复发。2006年3月~2010 年3月,我科对39例复发性翼状胬肉采取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及术中丝裂霉素C的应用,复发率较低,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复发性翼状胬肉39例(39眼) ,一次手术后复发36例,二次手术后复发3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35~62岁,距第1 次手术时间0.5~3.0年。
  1.2 手术方法
  1.2.1胬肉切除。按常规局部麻醉、开大睑裂,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用刀片沿胬肉头部边缘前0.5mm角膜上浅层划切,由此切口开始剖切,剥离位于角膜表面的胬肉组织至角膜缘,尽量保持角膜剖面的光滑,剪除头部组织,从胬肉颈部分离出结膜下变性、增生及瘢痕组织,给予剪除,暴露角膜缘外巩膜5 mm ×5mm。
  1.2.2丝裂霉素C覆盖巩膜面。切除胬肉后的巩膜创面上覆盖浸有0.02%丝裂霉素C的4mm×4mm棉片,保持4min,然后用50mL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1.2.3球结膜角膜缘上皮瓣的制作。在术眼正上方角膜缘处局部浸润麻醉,用剪刀钝性分离上方结膜组织致角膜缘部上皮5mm ×5mm似正方形的结膜角膜上皮联合瓣(不带筋膜),游离结膜瓣[1] 。取健康球结膜时不要过厚, 可从上面见到结膜下的剪刀而不穿通结膜, 不能带眼球筋膜, 球结膜上皮朝上,创面朝下。在距角膜缘2mm 处将移植的球结膜缝合固定于表层巩膜。
  1.2.4缝合。将游离瓣覆盖于暴露的巩膜创面上,用10-0尼龙缝线,将结膜瓣带角膜缘上皮处间断缝合固定于角膜缘处,瓣的鼻侧缘与结膜创面缝合3针,其中间一针挂浅层巩膜,取结膜瓣处不缝合。用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扎患眼,加压包扎24h,术后每日滴半胱胺酸滴眼液与典必殊眼液,2周后停用,拆除结膜缝线。
  2 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3年,治愈39例,复发1例。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患眼,手术区光滑、无充血、无胬肉再生为治愈;结膜充血明显,角膜创面处新生血管多及胬肉组织侵入为复发。
  3 讨论
  如何防止再复发是复发性翼状胬肉治疗的关键问题。目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方法较多, 治疗后其复发率从3.33 %~7. 69 %不等[1,2] 。本组采用结膜移植及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39例, 复发1例, 复发率为2.56 %。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对防止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再复发具有重要意义:(1)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是手术后的炎症反应所释放的炎症因子刺激病变周围成纤维细胞,并使毛细血管向病变区生长所致。手术创伤越大,术后炎症反应就越重。因此,应尽量减轻手术创伤。(2)我科采用球结膜移植既重建修复了巩膜裸露区的球结膜,又重建修复了角膜缘局部上皮组织,从而恢复了干细胞的功能,阻止了结膜上皮和新生血管侵入角膜,达到治愈胬肉和防止其复发的目的,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为受损的角膜缘提供健康的干细胞来源。(3)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关,丝裂霉素C能减少和预防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其机制主要是抑制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因此也能抑制翼状胬肉术后的新生血管及残留组织的再生[3] 。另外与显微手术清除病变较干净、术中损伤小和术后反应轻亦可能有关。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 眼科全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2] 付莉萍. 手术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5 ,27(4) :310-311.
  [3] 胡洋,曾益群,彭招华.丝裂霉素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应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5,27(2):1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3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