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本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柯一冰

  [摘要] 教材当中的插图是教材重要内容之一,插图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基础教育的小学生来说,插图对于他们的学习辅助作用更为突出。插图使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具有了艺术性、严肃性和标准性,引发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该文具体阐述了课本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插图 小学语文 作用
  
  1 利用插图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语文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引起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兴趣。插图与文字相比较而言,有着艺术形象的可视直观性,容易取得读者的认同,赢得读者的信赖,并作为视觉语言让读者在不假思索之中接受。所以,当学生面对语文课本时,总是先看插图,由插图激发阅读课文内容的兴趣,引起图文之间的思维互动,“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且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1]
  教师在教学当中可利用插图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插图导入课文,获得背景知识,看图理解课文难点和细节,通过图文对比激发其进一步探求课文的求知欲等。
  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不少作者像的插图,目的在于让学生领略作者的风度和气质。如果没有插图,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只能依赖课本的注释和教师的零星补充,学生只能“知”其人而不能“见”其貌,有了插图才能使抽象认识和形象认识结合起来。学生目睹了作者的风采之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样的人会作出怎样的文章呢?教师在这时候趁热打铁,带着学生去欣赏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会有更加深刻地感受。教材中有的还配有很多关于课本内容的场景图,通过初步了解场景图,学生产生了阅读全文的强烈欲望。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狼牙山五壮士》这类课文的学习,可先让学生看图,设疑激趣: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结果怎样?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2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是与德育、美育相统一的教育。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一个没有接受良好审美教育的学生,绝不可能具有高尚的精神情操和较强的创造力。而小学语文学科,无论从其教学目标来看,还是从教材特点来看,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
  美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实现,重在陶冶而不是传授,这得靠学生主动去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引起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向往,“美育的趣味性来自美育的感性形象性,美育过程始终伴随着生动可感的形象,始终伴随着对生命形象的体验。”文字很难完全实现这一目的,而插图特有的属性决定了它对于小学生审美情趣的陶冶、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2]。插图的阅读过程,是主体对图画进行观察、体验和想象的过程。目前语文教科书的插图,单就图来说,都是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如人物的肖像,精美的风景国画,真实传神的动植物照片,都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因为是插图,所以在审美上就不单是一副图的作用了,插图往往和课文从形式、内容、意境上构成一种审美氛围,学生可通过图文互动,如看图说话、给文配图等形式培养学生审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通过这些艺术作品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图片不同于文字,图片具有形象性。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 [3]。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先全面观察再重点观察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还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晨读》一课,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场景,并且细致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姿态之后,通过观察,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图画的内容,在学生看、说的基础上,可以把它写成一段“小学生在清晨刻苦读书”的小片段,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其任务和学生的需求,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习语文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情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文中的插图恰恰提供了这种实践的条件。利用插图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教师在语文插图教学过程中可以贯彻这一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参看插图,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少年闰土》最后一段写了“我”与闰土的依依惜别,用笔十分简略。让学生观察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可以设问:“在这个漫天飘雪的日子,一对好朋友就此分别。依依惜别之际,两个人会说些什么呢?”继而让学生演一演这幕戏。通过看图和表演,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心灵世界,感受到“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通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感情。
  总之,课本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其直观性、形象性,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审美能力,以及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对插图的进一步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宋凤宁,宋歌. 插图与阅读理解[J]. 四川心理科学. 1999, (220).
  [2] 唐永平. 不可忽视教材插图[J]. 语文教学通讯. 2003,(26).
  [3] 刘煌斌,杜玉山. 新教材插图巧用例谈[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4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