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变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耀年 覃正爱

  从以上文章可以看出,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山东省文登市等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正确的,较好地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问题,尤其是一个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只有从思维方式变革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正确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实现从片面思维向全面思维的转变
  
  要实现从片面思维向全面思维的转变。片面思维是顾此失彼的畸形发展思维,而全面思维则是强调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思维。毋庸讳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发展思维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发展思维,一些地方采用的发展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发展方法,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于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是硬道理,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数量与速度等,就是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发展思维的产物。由于把发展简单等同于GDP的增长,于是在实践中就采用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结果使得资源加速枯竭,环境急剧恶化,各种社会问题大量出现,从而严重制约和危害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说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沉痛的。
  因此,只有实现从片面思维向全面思维的转变,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运用全面思维,就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体现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要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关系,尤其是要处理好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
  
  要实现从孤立思维向联系思维的转变
  
  要实现从孤立思维向联系思维的转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发展作为一种客观
  事物当然也不例外,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更多地是运用孤立思维来看待问题,比如城乡关系,我们就用一种户籍制度把城乡分割开来,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造成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新时期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运用联系思维来看待和处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关系的产物: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因为看到了城乡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克服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防止城乡差别不断扩大而采取的措施;统筹区域发展,就是因为看到了区域之间的联系,为了加速后进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防止区域发展严重失衡而采取的措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因为看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为了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防止因片面发展而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性破坏而采取的措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因为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了保持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善自然环境,防止只向自然索取、不治理和保护环境而遭到自然报复而采取的措施;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就是因为看到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联系,为了把我国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注意趋利避害,既要充分发挥扩大开放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对外开放失度,使我国发展过分依赖外国而严重削弱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能力而采取的措施。
  
   要实现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
  
  要实现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不能否认,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些问题,但对于这些问题只能用动态的发展的思维绝不能用静态思维来看待。用静态思维来看待发展中的问题,似乎就只有用否认发展、停止发展的办法才能解决,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只有实现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我们才会认识到: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中,尽管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有发展,才能为各种问题的解决创造更好的条件,才能使很多复杂的问题逐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们只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一旦停止发展,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发展不能搞短期行为,防止只顾眼前而牺牲长远的持续发展。因此,运用动态的发展的思维,就必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各种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
  
  要实现从非矛盾思维向矛盾思维的转变
  
  要实现从非矛盾思维向矛盾思维的转变。实践证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如城乡矛盾、区域矛盾、收入矛盾、能源矛盾、就业矛盾等等。对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我们必须运用矛盾思维,既不能否认它,也不能忽视它,更不能当“睁眼瞎”,而是要承认它、解决它。一些非矛盾思维者则不同,他们一方面不承认矛盾的存在,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出现的矛盾往往大惊小怪,惊慌失措,好像出现了矛盾就是不正常的。这种否认矛盾、忽视矛盾的非矛盾思维的认识和做法,显然是幼稚可笑的,也是错误的。
  所以,实现从非矛盾思维向矛盾思维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运用矛盾思维特别需要注意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并在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促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其他各种矛盾,求得社会稳定,并在稳定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
  
  要实现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辩证思维还应包括人本思维,人本思维是辩证思维中的一种目的性思维。人本思维与物本思维是相对而言的。社会主义社会绝不能运用物本思维来看待发展,即为了发展而发展,必须坚持运用人本思维,使发展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这是因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核心价值,也是辩证思维的题中应有之义。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证明,离开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辩证发展,更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会葬送社会主义。简言之,运用人本思维就是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个本质与核心,始终坚持运用人本思维。
  如果不坚持运用人本思维,不及时而清醒地强调和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本质特征,发展的走向就有可能会偏离党的根本宗旨和人民的意愿。所以说,能否实现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决定着发展的性质、结果和意义,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辩证思维,即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及人本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思维,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发展问题上实现从形而上学思维向辩证思维的根本转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过程中形而上学思维的反思和纠正,是当代思维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38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