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越精英 越焦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师 欣 南香红

  记者:您如何看待社会中的精英群体?
  夏学銮:严格来说,精英指权力或政治精英,他们是对政策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人。但是一般大众并没有形成对精英的严格定义,我同意对精英可作宽泛化的理解,社会地位比较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某种意义来说都可列入其中。
  这个人群的特征明显:一、事业心强,有成就感。二、有强烈的工作动机,勤奋甚至玩命工作。三、能量充足,似乎永远不知疲倦,有连续工作能力。四、很看重自我声望,对自己要求严格,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大多有舍我其谁的想法。五、他们总是处于一种应激状态。
  记者:那么精英人群所具备这些特征,对其工作生活带来怎样影响?
  夏学銮:首先生存压力很大。特别是,很多男士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看到人家有车有房,如果自己不拥有的话,大有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感;而这就容易形成一种玩命工作的状态,体力严重透支。为了改善生活,解决生存压力,他们拼命工作,改善个人地位以及在亲戚朋友中间的威望。这样不断自我加码,最后就容易引发生命危机。由于精英人群总是时时、处处、事事表现能量充足,他们往往对体力透支、工作压力超过体能极限的危机状态浑然不觉。心理疾病又不是很快能表现出来的,它是隐藏在突然聚变中的潜在杀手。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往往普遍比较敏感。当前社会大众所拥有的相对剥夺感,这个群体也在所难免。相对剥夺感是人们在比较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当他们实际得到的和期待得到的之间、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有相对剥夺感的人容易愤怒,发无名之火。如果有环境暗示存在,这种愤怒就会转化为侵犯。好在这个群体一般都受过良好教育,一般会把这种相对剥夺感压抑在心里。从心身健康的角度讲,这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根据研究,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会经过“警觉”、“反抗”和“耗尽”三个阶段。这就是说应激精神状态可以导致身体疾病,这种疾病被称作心身疾病,即不是由生理原因所产生的疾病,而是由心理原因所导致的疾病。这种心身疾病最典型的是高血压、心脏病,其他还有皮肤病、头痛、腰痛、关节炎、哮喘、支气管炎、癌症等。
  记者:如何分析这种“精英症”的产生原因呢?
  夏学銮:在社会急剧变迁中,人们一般会产生某种“欲迎还拒”的矛盾心理,“精英症”的产生肯定与当前的社会转型状态有关。在个人和社会关系模式中,“精英人格”是一种“超我”型人格,为理想主义所管理,把自己完全整合进社会;“精英人格”又是重视“理想自我”的人,当他发现其“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存在很大差距时,其自尊心就会降低。因此,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选择个人的理想自我,是改善 “精英”人群心身健康的关键。
  另外,“精英症”的产生还跟我们目前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过于功利有关。过去评定一个人是否成功,我们都是看其知识与才华,以人为本;现在则经常被简化成为对财富与不动产的拥有,以物为本。这种以物为本的、浮躁的、表面化的价值导向也影响到一些专业职称的评定。例如,现在一些地方的职称评定,只看论文数量,而很少考虑其他。在这个市场价值导向的社会中,论文能否发表还取决于其他重要制约因素。所以,这种评价体系,既使身处其中的人变得功利圆滑,世俗不堪,又使他们在学术研究和世俗交际之间疲于奔命,或多或少地丧失了这个群体的精神操守。
  记者:那么个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状态,才能达到和谐社会的标准呢?
  夏学銮:和谐社会要有和谐的社区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如果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心态不平衡、不和谐,就很难达有和谐的社区和和谐的社会。反过来,建设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处于社会中的个体心态和谐。个体心态和谐有赖于和谐的政策、和谐的制度、和谐的行政、和谐的执法作为保障。反之亦然。
  (摘自《南方周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83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