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瑾

  摘要: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对患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发现认知行为治疗能够减缓其社交焦虑的主观体验,改变消极的思维习惯,降低孤独感,说明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社交焦虑大学生的焦虑状况。
  Abstract: The use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model, college students suffering from social anxiety case studies found that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an reduce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heir social anxiety, change negative thinking habits, reduce lonelines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anxiety anxiety in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焦虑 认知行为治疗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nxiety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作者简介:张瑾(1980-),女,江苏盐城人,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硕士。
  
  一、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
  社交焦虑障碍个体有大量的自动想法,其中大部分具有自我贬抑的性质。对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将认知重构技术和暴露疗法整和在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治疗中。其具体过程为:(1)在第一、二次治疗中,治疗师对暴露、认知重构和家庭作业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并练习认知重构技术;(2)治疗师领导病人,完成个体化的暴露,在暴露开始前和开始后都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认知重构的练习;(3)在每次治疗的最后,治疗师和病人确定要完成的家庭作业(包括家庭情境的暴露,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认知重构)[1]。
  二、案例研究
  男,20岁,大学生,没有宗教信仰,没有躯体残疾。没有心理咨询或者药物治疗的经历。
  主诉:和别人在一起时感到很不自在,脸红,沉默,总感到别人在用挑剔的眼光看自己,对自己评头论足。喜欢独处,独自在校外租房子住。前来做心理治疗的目的:消除恐惧心理,能够自然地与他人相处。来访者低着头,极少与治疗师有目光接触,回答问题非常简短。根据DSM-IV的诊断标准,该患者被诊断为社交焦虑。
  分析:造成来访者严重症状的核心认知是他认为自己脸红,没有话说,别人在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由于有这个非理性的认知,患者感觉焦虑,采取回避行为,喜欢独处。这是治疗中需要进行纠正的认知和行为。
  (一)第一阶段(第1次、第2次会谈)
  向患者讲述有关社交焦虑的知识,包括患病率、症状表现、治疗疗效、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等,并初步学习认知重构技术。来访者表现出明显的紧张,脸红,回避目光接触。在家庭作业中,来访者反复提到其自动想法与在别人面前暴露焦虑有关,比如“脸红了”,“他们看我的眼神怪怪的”。
  (二)第二阶段(第3次~第5次会谈)
  在第3次会谈中,治疗师向来访者讲述暴露练习的方法和重要性,以使他对即将开始的治疗方法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第4次会谈中,治疗师对来访者进行了第一次暴露治疗。治疗师选择一个与治疗目标相一致的情境,引发其中等程度的焦虑,而且来访者对此情境能够处理得比较好。来访者要与一位同学进行一次20分钟的交谈,交谈内容主要关于他们的一位老师。治疗师教会来访者使用情绪监控表,记录暴露练习中自己焦虑的情绪变化。家庭作业是每周至少让自己在感觉有中等焦虑的情境中与他人交谈,每次20分钟以上,每间隔5分钟记录自己的焦虑水平。
  来访者向治疗师详细地介绍了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他感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开始从对情绪的焦虑转移到完成任务上来。随着暴露时间的推移,焦虑水平正在降低,但总体上焦虑感依然存在。
  (三)第三阶段(第6次、第7次会谈)
  治疗师设计了一个对来访者有些难度的情境,要求来访者和两个同学交谈至少30分钟。这个情境要求来访者能够在随意性的情境里插得上话,而且这个情境结构性不强,话题不确定。来访者报告了其自动想法:我没有什么话可说。
  治疗师:“你是不是有另外一个自动想法“交谈中我要一直有话说”?
  来访者:“是的,如果停下来,我就觉得是我的错。”
  治疗师:“难道谈话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吗?”
  来访者:……(沉默约1分钟)“不,也是他们两个人的事,他们也有责任的。”
  治疗师:“那么你在这当中的责任有多大?”
  来访者:“三分之一。”
  来访者表示出明显的轻松,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家庭作业是每周至少和身边的人交谈2次,每次至少30分钟,记录自己焦虑的情绪变化,对非理性自动想法进行分析。
  (四)第四阶段(第8次会谈)
  总结和结束阶段,来访者认为治疗使他增强了与人交流的信心。治疗师强调,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会出现一些自动想法,关键是要把这些自动想法拿出来当成假设去检验。2周后进行问卷测试,以防止“蜜月效应”。
  三、问卷评估
  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自动思维问卷(ATQ)、 UCLA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Scale)对来访者进行问卷测试。从测试的结果来看,认知行为治疗有效地改善了其症状。(见表1)
  四 讨论
  认知行为治疗有效地减缓了社交焦虑大学生的焦虑体验,改变了消极的思维习惯,降低了孤独感。治疗的关键在于动摇和重建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 。在治疗过程中,教会来访者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即要把使自己焦虑的自动想法当做是一个假设来检验,并在此基础上教会来访者一些常用的方法,比如A-B-C三栏表等,以使来访者有更多的主动性,在治疗结束以后,可以继续使用这些方法处理以后会面对的问题。
  本文的案例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改善社交焦虑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未来还需要更多的治疗案例和实验研究来进一步揭示和提高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患者的疗效。当然,也不排除来访者可能受到了情境性因素的影响。至于短期的治疗能否使来访者在消极的思维习惯、孤独感等方面发生改变,还有待我们进行长期的疗效考察。
  参考文献:
  [1] 刘兴华。心理障碍临床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28-144.
  [2]杨眉。青春期集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出版社,199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0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