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算账学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小洪

  经过一年的学习,我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算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项投资都可以用成本和收益来量化,如果成本大于收益,投资人肯定不会去投资,政府也不能做亏本的买卖――
  
  我是1992年到高新区工作的,先在管委会办公室工作,后来被调到产业部门,从事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这项工作比较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颇有挑战性,如果是门外汉,很难跟投资者交流。我认为作为招商人员,虽然不是专家、教授,但一定得是个杂家。我边工作,边学习,在职攻读了MBA。虽然增长了一些知识,但我总感觉学习很难深入下去,难以静下心来,而且容易受周围朋友圈子的影响,很难沉下去。因此我渴望有机会到国外去脱产学习,学习先进的理论和观念。
  2006年,在市委组织部的安排下,我和市里其他25名学员一起,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当时,学校开设了管理经济学(ME)和公共管理学(MPA)两个专业,我学的是管理经济学。
  经过一年的学习,我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算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项投资都可以用成本和收益来量化,如果成本大于收益,投资人肯定不会去投资,政府也不能做亏本的买卖;如果成本小于收益,投资人既愿意来,政府也应力促这桩美事。
  前些年,世界500强企业诺基亚曾到高新区考察,想做一个项目。先后飞来了七八批人,他们看得很仔细,每一项都要打分。最让我吃惊的是,当中有一批“太太团”,她们人手一份调查表,从生活环境到小孩上学、购物等,都要考察,并一一打分。她们打分以后,由战略投资部设计一套模式进行计算,然后作出可行性报告。当时,我们的一些干部对这种做法不理解,觉得搞得太花哨,花费太大,不划算。通过外出学习,我对这种经济量化理论有了深刻的认识,人家这样做,既是以人为本,更是一种科学严谨的方法。可以说,诺基亚的“算账观”确实启发了我们。
  学习回来后,我逐渐养成了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前招商多是凭经验办事,跟招商对象谈得最多的是我们的土地价格和优惠政策,如今掌握了这种经济量化的理论后,我们将投资商感兴趣的各项指标事先进行一番测算。比如,从高新区到机场的路程有多远,运费有多高,人工工资有多少,再到高新区的住宅水平、购物环境,有多少家银行和酒店等,一一量化,加上权重,就可以形成一套经济模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这样,人家投资商还没开口,我们就已经给他们算清了一笔笔账,优势在哪,劣势在哪,一目了然,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招商的预见性和成功率。
  另外,学会算账,也有助于培养大局观。比如在引进微软技术中心时,高新区入股400万元,而微软公司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持,授予“微软技术中心”品牌,并不直接投资。表面上看,我们不但没有引到投资,反而花了400万元,只是买了个微软的牌子,但“微软入驻高新区”这个免费广告,却是一个强烈的市场信号,它带来的磁吸效应,岂止400万元?
  学成回国后,我主要从事高新区产业创新和企业孵化工作,精力更多地用在建立企业投融资平台上,特别是做风险投资。这也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最感兴趣的一门功课,回来后学以致用,有这么好的机会实战练兵,真是一种幸福!
  高新区有1.2万家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刚来高新区时,清一色的是有“人”、有“脑袋”(思想)、有项目,就是没有钱。这几乎是中小型企业的通病。对此,高新区管委会采取给企业担保、设立创业基金等办法,帮助这些创业者渡过难关。仅最近5年,高新区先后为300个企业或项目提供科研、产业化资金和信贷担保10亿元。例如,1993年,两位化学博士来到高新区,想建一家制药厂,手头没有资金。经过考察后,高新区投了100多万元,两位博士就这样白手起家,创办了重庆华邦制药公司。后来,华邦公司上市后,高新区的小投入获得大收益,直接和间接收益有一两亿元,增值了一两百倍,这就是资本运作的魅力。而今的华邦公司,已成为每年上税5000多万元的上市企业,连续3年入围重庆工业企业50强。这已成为重庆科技投融资的典型案例。
  通过学习后,我逐渐认识到,由政府直接拔款扶持和投资有利也有弊,政府容易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学习新加坡的管理经验后,我也在思考,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应当从主角逐步走向配角,从拔款扶持到创业投资,再到风险投资,也就是应向全社会开放,引导更多的社会投资来做风险投资。目前,效果还比较好,比如杜克公司就从日本野村证券公司引进了几百万元风险投资,亚德软件从香港、上海引来了5000万元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跟进风险投资公司,按比例跟投或平行投资,还可以与风险投资公司共同成立投资基金。目前,我们一年要跟踪100个项目,截至去年底我们已投资了30多个项目。
  重庆的干部,在开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观念决定眼界和视野。比如在对外招商中,一些干部还停留在传统的思路上,不算成本和收益,以为只要会喝酒、会游说就行了。现在我最不愿意有人对投资商说“没得问题”,其实,“没得问题”的后面,往往隐藏着很多问题。为什么不能如实告诉人家,我的优势在哪,我的劣势在哪?一些干部惯用的思路,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把投资商引进来,然后再“关门打狗”。比如,某地曾经引了一个企业,双方谈判的时候,招商人员拍着胸膛说“什么都不用你操心,一点问题都没得”,业主跑去一看,确实很满意,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当即就决定落户。后来,就在厂房快竣工时,下面的人才发现,投产用的水电气没有接通。老板急着去找政府,政府有关人员说,咋会不通呢,附近不是有接口吗,接进去不就得了?这位老板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己把水电气接到位,要花费一大笔钱,严重超过预算。这下,老板火了,找这个找那个,都没有办法,最后只好把这个厂撤了,几百万元的投资,就这样打水漂了。
  重庆干部要增强开放意识,与国际接轨,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如果你对基本的概念和国际贸易规则都不懂,如何谈项目?如何去招商引资?我们面对的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不能只跟他们谈土地、优惠政策,还要探讨行业的最新知识和发展趋势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充实有关知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我们部门每年买的各种专业书和资料都上万元。
  其次,我认为一个干部要有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国,长见识。在我们这儿觉得很开放、很前沿的观念,在国外,说不定人家早就习以为常了。现在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制度:处级干部两年出国一次,一般干部每三年出国一次。从目前的效果看,还不错。大到开放观念,小到言谈举止,都有明显改观。通过一个处长、一个镇长,去影响一批人,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非常可观的,这可能也是提升重庆干部开放意识的一种捷径吧。
  (作者系重庆市高新区产业发展局局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2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