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现状与问题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兆华

  摘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还能够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使我国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基于此,本文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做出一番探讨。
  关键词:人民币 汇率 调控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95-01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概述
  2010 年 7 月-2011 年 3 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双向浮动状态,汇率制度选择更注重浮动。2009 年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的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出口环境得到改善,美元多发又带来汇率下行压力,我国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可维持性受到了质疑。2010 年 7 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 6.7750 元/美元,2011 年 3 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 6.5564 元/美元,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升有降”,升值幅度为 3.2%。相对于 2008 年到 2009 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状况,2010 年 7 月后人民币汇美元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双向浮动。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问题
  1、汇率的决定基础扭曲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强调汇率的决定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在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影响汇率决定基础的主要因素有人民币汇兑制度、央行的市场干预机制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由于人民币汇兑制度、央行干预机制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扭曲,从而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
  2005 年-2008 年,银行结售汇制度具有较大程度的强制性,境内机构根据结售汇比率和外汇收支情况留存一部分现汇,其余外汇收入必须无条件卖给指定的外汇银行,企业不能根据对外贸易所需以及对企业贸易发展的预期保留相应的外汇余额。银行对企业用于贸易的外汇需求不实行管制,贸易企业可以在指定外汇银行购得所需外汇,但是对客户用于非贸易的外汇需求实行严格的外汇审批制度,对于不符合资格的非贸易外汇需求,银行不予售汇支持。2008 年至 2010 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升有降但一直保持升值趋势,尽管意愿结售汇制度赋予企业保留外汇的选择权,由于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周期中并且还存在升值压力,企业不会选择保留多余外币而舍弃本币,因此出现了意愿结售汇制度下的强制结售汇效果,人民币和外币的单向流动并不能实现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目标相同的市场化汇率。
  2、汇率调整缺乏弹性
  2005 年 7 月 21 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扩大了即期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每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上下 3‰浮动调整为中间价上下 5‰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中间价上下浮动 1.5%浮动调整为中间价上下 3%浮动。同时扩大人民币对美元买卖差价的幅度,银行对客户买卖美元现汇的差价不得超过外汇交易中心中间价的 1%,银行对客户买卖美元现钞的差价不得超过外汇交易中心中间价的 4%,并取消对非美元货币牌价买卖价差的幅度的限制。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偏离。虽然我国已经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由于汇率水平调整空间较小,人民币汇率不能够做出及时调整,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出现偏离。人民币汇率调整缺乏弹性,引发人民币有效实际汇率和有效名义汇率出现偏离。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建议
  目前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汇率的决定基础、汇率制度选择以及汇率水平调整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但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也会使微观经济主体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我国有必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一部分,首先要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遵循市场化的原则。
  1、实施浮动汇率制度
  我国的出口在 2009 年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到 2011 年出口贸易总量不断扩大,表明我国的出口复苏具有可持续性;2010 年开始,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加,我国央行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利率,但通货膨胀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结合我国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目前正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退出的时机,也是我国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机,因此我国的汇率制度应回归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中心汇率的确定上,中国人民银行可以不事先公布人民币汇率的中心汇率,而是根据国际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主动、适时进行调整,中心汇率可以在汇率的波动中缓慢调整。
  2、矫正汇率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经济主体产生影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汇率的决定基础扭曲,人民币汇率不能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汇率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因此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首先就是要矫正汇率的决定基础扭曲,使人民币汇率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继续推进人民币意愿结售汇制度。由于今年来人民币总体上保持升值趋势,因此意愿结售汇制度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意愿结售汇制度下产生强制结售汇效果的现象,但是不能否定意愿结售汇制度可以增强我国企业和个人持有外汇的自主性和便利性,促进外汇持有人对本外币资金管理,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就是要逐步强化市场在汇率形成过程中的基础作用,选择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汇率制度,加强汇率运形成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和其他具体制度的配合。当前我国正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只有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汇率水平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持人民币资产价值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姜波克,莫涛.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新框架的再拓展[J].复旦学报,2011(4):12-21.
  [2]金永军,陈柳钦.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评述[J].国际金融究,2006(1):73-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556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