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效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高校通过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育人体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是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有效渗透点。
  主题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1.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新的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像。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人才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人才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社会要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强国,必须有大批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竞争和挑战。时代呼唤高素质人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证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完成学业、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必要先决条件。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随着各种角色的变换,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不利。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人格完善、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任务,是学生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更好迈向社会的关键因素。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既可以起预防作用,又可以使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使他们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各方面的竞争和挑战,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高校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途径的拓展和方法的灵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和基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矛盾,产生了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77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层面全面展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重人文关怀,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总体结构中的奠基性工程。不仅能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能为学生接受其他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不仅关系到高校能否完成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通过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积极地摆脱离家求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调整心理态势,摆脱困境,健康成长。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点
   1.积极开展危机干预,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
   高校每年都应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工作,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健康、咨询记录、心理测验结果等材料的集中保存。心理档案的建立可在新生入学后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及时了解并掌握新生的心理状况,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使工作的实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对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跟踪、控制,进行主动的心理干预辅导,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同时,也为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档案的建立,为学生主动求询或为学校主动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心理承受力是现代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学校课堂教学计划,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设置学分,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实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要求。二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课程需要编写和选用针对性强、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的教材。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实际,根据年级不同开展“分层”课堂教学。四是将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相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3.全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
   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可建立如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院辅导队伍、心理协会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高校应以心理咨询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阵地,以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为依托,以班级中的学生干部为心理咨询协调员作为支撑点,构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三级网络组织。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团体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调节有问题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和发展自我,及时地排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应当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互相促进、互相影响。高校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承,互为补充。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并形成促进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动力。良好兴趣爱好的培养,正常需要的合理调节,健康动机的激励和强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的接受和形成,而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又能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5.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教育大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保健,是摆脱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消极现象、挫折情境、环境压力等,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使学生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良好个性。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观点构造自己的认知结构,正确评价客观事物,主动有效地适应学校生活与社会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
   6.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列入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重视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资格认定体系,逐步做到持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还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应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队伍管理序列,评聘相应的教师职务。
   7.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心理教育力量,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确立,身心素质得到健康发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在条件。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橱窗等各种宣传媒体,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专题讲座,在校园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心态,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开设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网站和咨询网站等,向学生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
   8.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育人体系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的相互影响。如何做好三者的协调和配合,是社会工作者、教师、家长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修养等方面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主动做到关心学生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与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加强关注力度,及时与家庭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凤兰.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0).
  [2]田爱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7,(2).
  [3][美]南希・麦克维廉姆斯.精神分析案例解析[M].钟慧,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009年02月第02期总第164期心理健康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0230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