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多样性优势突出。新世纪以来,贵州一直致力于现代农业发展,运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从生产方式到生产结构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面改造,让原有的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有着显著经济效益并具有高度现代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对21世纪以来贵州的农业发展进行调查分析,剖析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对策思考研究,以期助力贵州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贵州;农业产业;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0-0039-02
  引言
  贵州省是一个传统农业省份,全省面积约17.61万平方公里,地貌多样山地丘陵资源丰富,约占全省面积的92.5%,没有平原依托。全省平均海拔超过1 000米,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差约2 700米,是一个纬度低、海拔高的亚热带湿热季风的内陆省份。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5%,降雨量充沛,河流交错纵横立体气候明显,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独特的农业资源,孕育了贵州独特农业生产发展环境,为贵州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种资源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最基础的就是对农业的需求,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首先就是保障农业的平衡充分发展。从最初对简单农产品产量、质量的需求,到对农产品多样性、安全性的需求,再到对农业产业系统更高层次的需求,都需要农业的高速发展来满足,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贵州省农业发展具有水土资源、气候环境、生物资源等生态资源优势,农产品特色优势产业种类多样,将优势农业资源辅以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从而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获得持久的经济利益。
  一、贵州农业发展历程
  贵州农耕文化历史悠久,起步并不比发达的中原地区晚。据史料记载,远在战国时期,古夜郎国(今贵州西部和南部)就出现“耕田、有邑聚”的定居农耕型社会。秦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种植业进一步发展,出现水田耕作技术,民族学也有大量史料证明贵州的少数民族在公元前开始进行农业种植,两汉时期已初步掌握水田耕作技术,一直到近现代从未停止对农业的探索。然而受气候制约和复杂的交通状况,从秦汉到宋元长达千年的时间里,贵州农业发展缓慢,不少地区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处于一个内部相对稳定阶段,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贵州农业开始与交通便利、水源充沛的江南地区拉开差距。直到明清时期,交通相对便利了许多,农业水利灌溉业得到充分发展,这使得本就河流众多水源充沛的贵州地区农业焕发出生机。清代贵州引入烟草、棉花等农业经济作物,从山东引进养蚕技术、福建引进毛竹栽培技术,农业发展进入近代商品农业时期。清末中国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带来了新的种植技术和理念,贵州传统封建农业开始解体,耕织分离,城乡手工业出现并迅速发展。同时外国逐利资本也为贵州带来了林牧副产品的快速发展,由于欧美国家的大量需求,刺激贵州油桐、茶叶、烟草、艾粉、木材、皮革等农产品和林牧副产品發展迅速,远销海内外。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现代农业开始历经多个阶段。首先是土地改革时期,贵州废除封建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村合作社。1949—1957年,贵州基本完成土改,农业产值年均递增6.8%,贵州农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1977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贵州农业发展重回正轨,推行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事求是,制定适宜贵州的农村发展战略,符合贵州实际生产力和生产条件。到1995年全省产粮基本自给,贵州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科学技术完全融入农业,农业生产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贵州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一直以来,虽然贵州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并取得一些显著效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贵州现代农业仍与发达地区有着不小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历史遗留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贵州特色农业发展问题
  贵州特色农业主要依托贵州独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在过去几十年的农业发展中因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导致特色农业也受到影响,再加上不科学的管理规划方式和农民素质等原因,使贵州特色农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1.特色农业生产粗糙,现代农业科技利用率低。贵州的特色农业发展大部分地区还在“迷信”传统模式生产,资源利用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现代化程度较低,生产计划还在凭经验预估,农业经营见效慢、收入低。贵州农村留守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超过一半,特困村地区全村文盲现象仍然存在,农业人口素质不高。农民对特色农业认知不足,认为特色作物好就盲目连片大规模种植,殊不知南橘北枳,特色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受地理、气候、生态等环境影响较大,造成特色农业产品泛滥,质量降低,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虽然贵州农业科技发展增速快,但是贵州农业面积大,农村人口多,很难兼顾到所有特色农业的科技配备,从业人员科学素养不够,先进技术得不到有效应用,特色农业生产还比较落后。
  2.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特色产业离不开当地独有的环境资源,但是很多地区还采用小农经营方式,浪费大量土地资源,没有规模经济效益。经营方式分散,农业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专业水平也就不统一,专业化发展进展缓慢,现代农业产业链不能顺利形成。一些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还有泛化趋向,盲目追求品种多样性,一个地区面积种植多种作物力求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重点不明确,布局不合理,影响特色产业效益。   (二)贵州生态农业发展问题
  生态农业发展条件大部分与特色农业相同,都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备的农业基础建设设施、高素质的农村工作队伍和较高的产业化水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有的问题亟待解决。
  1.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不够完备。生态农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包含多种学科相互作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农民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积累是很难掌握的。对于技术人员而言,除了自身要有过硬的知识水平,如何向普通大众推广生态农业也是一门学问。
  2.水资源不足,化肥农药滥用。贵州的水资源不足主要是工业生产超标排放导致合格水资源不足,还有过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水资源的利用率低,只有发达国家标准的50%,水量损失大,多项因素造成了贵州发展生态农业的水资源匮乏,延缓生态农业发展进程。同时,农用物资的滥用导致水资源受到污染,耕地土质退化、农产品品质下降、生态平衡破坏,威胁作物生态系统食物链,造成恶性循环,给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不利影响。
  (三)贵州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问题
  农业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带动,科技进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科技的投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水平。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投入力量已呈下降趋势,这势必会影响前端科研进度,延缓终端成果产出。贵州现有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偏低,应用范围小,区域间科技水平差异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还是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发展为主。目前省内农业科研单位不足500家,只有一半得到了政府的专项资金注入,相对贵州庞大的农业发展需求不足,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人才缺乏,高层次人才还是以引进为主,有效供给不足;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专利保护工作仍需加强。
  贵州农业科技发展还在从模仿到自主创新阶段,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应用的作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含量还不够高,农业经济增长缺乏后劲,想要引领全国未来农业科技领域仍有差距。
  三、贵州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思考
  贵州现代农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面临诸多困难有待解决。针对笔者总结出的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贵州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第一,加强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生态环境保护。现有的基础设施还不足以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水源的问题,修建水利工程,确保水利灌溉系统充分利用;重新规划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构建特色农业产业园,划分示范区,将资源整合规模化管理。继续推进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绿色工程,加强对农药化肥的监管,减少地膜覆盖,防止土地污染,坚持“全面落实、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整治”的原则。认真贯彻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各级政府把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政策上予以倾斜照顾,研究制定生态农业的政策,鼓励企业和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村,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让农民了解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市场上给予优待,农民就会积极参与,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提高全民生态保护、现代农业发展意识。
  第二,完善产业化服务体系,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把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科研院所—企业联系起来,这样所有单位和个人的信息需求都能得到有效交流,最大限度发挥上层部门对基层部分的示范引导作用。保证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经济效益回报,提供貸款、技术等方面援助,有效调动积极性。注重对特色农业产区的规划,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产业链,精细分工避免产业重合。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以点带面统筹规划,相邻产业可以联动发展,优势互补,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
  第三,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在省内的高等院校开设农业专业课程,开发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加快人才培养,组建自己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健全科研院所考核指标,增强对科研人员的创新激励,提高科研效率。发展农村科技服务机构,让专业人士与农民实现一对一、点对点帮扶,推动科技入户。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成为科技政策的导向,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使企业成为科技研发创新的主体,政府公共单位主要从事公益方面的科技创新,企业与政府共建研发机构,双边合作的同时提高竞争意识,推动科技创新。
  第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科技的研发就是为了转换为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科研成果应重点供给到生态高效农业区、贫困地区。高效农业地区的经济效益是提升最快的,越早应用新技术,产出效益越高,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较小,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作为示范样板,吸引更多人关注,有利于开拓市场,达到产业发展和技术脱贫的双重目的。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提升农村基层信息网络服务能力,农民不仅能了解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还能及时与农技人员交流,便于人才培训学会新技术的应用,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信息化建设还能够帮助农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合作社+互联网”模式有效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品牌价值。
  参考文献:
  [1]  滕明雨,张磊,李敏.贵州农业发展方向——原生态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6).
  [2]  孙勇,陈新平.贵州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08-309.
  [3]  罗凌.贵州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当代贵州,2009,(22):42-43.
  [4]  任亚东.发展生态农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当代经济,2010,(16):76-78.
  [5]  贵州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2017)[K].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62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