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及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全球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并研究分析其路径选择,为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1.101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高校教育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进入和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时代意义
  1.1 响应新时代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代改革发展的趋势要求,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国家陆续提出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和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政策。要逐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作为基层教育组织,需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方向,具体落实到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健全和完善学校内部教育机制,將内部教学和科研活动与创新创业观念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新型人才。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响应了新时代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在国家宏观政策引领下沿着正确方向科学地发展创新创业,最终实现变革目标。
  1.2 符合社会变革发展方向的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是纯粹的理论设想和概念构建,而是在当代社会这个大背景的发展需求下,促进高等教育学校在人才培养机制发展中的一种变革。以大学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为载体,与社会转型发展紧密结合,依托大学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高校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社会时代进步的重要体现,符合社会变革和发展方向的目标。高校要结合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办学教育机制。
  1.3 实现当前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掌握丰富知识和信息科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将过去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传统化教育目标,转变为当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现代化教育目标。要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对人才进行双向培养。随着社会对创新与创业的重视和宣传,它为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国家政府和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和推动下,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道路更加平坦。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要求高校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具备创新能力,将专业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能够有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当前教育目标体现了人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接受者,而是现代意义上的工作创造者,他们通过运用自身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构建
  基于当今社会大规模创业创新的蓬勃发展现象以及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期望的大背景下,根据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亟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并落实具体的措施,建立健全和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可以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尝试构建一种“四维协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教育,通过就业教育的指导,结合实践教育的实施,构建多维度与多层面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1 素质教育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进行具有普及性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非精英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尊重与引导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个性。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要把教育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使之得到深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新时代理念与举措。接受过优质教育而且具备良好基本素质的学生才有可能走向更高层次的专业素质水平。
  2.2 专业教育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相互渗透,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结。首先,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模式。其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关注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提高专业对口实践岗位的创新方式的实际应用。此外,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学过程模式和方法,运用灵活的启发和激励方法,根据专业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模拟、实地考察和实习活动等教育措施,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摸索创新创业的科学规律知识。
  2.3 就业教育
  高校学生必然会面临就业选择,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也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过程中,需与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板块,传授创业意识与能力、创业选择与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精神、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一定的启发与指导作用。同时,在学生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中,加大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支持力度。创业是主动就业的一种形式,高校通过就业教育培养创业者,不仅解决学生的就业困境,而且能够依靠创业活动创设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2.4 实践教育
  创新创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高校需意识到创新创业对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资源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增加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容比重。一方面可以在教学中利用模拟软件和沙盘教育系统,与创业公司合作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积极举办实践教育与协同创新相融合的双向互动模式。另一方面整合高校资源建立学生创业园,借助实体项目策划与运营,模拟现实的创业环境,给予学生能够真切体验市场环境的实践机会,既能使学生未出校园就可以感受创业氛围,还能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体验和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积累一定的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3.1 设立创新创业课程
  首先,设立一个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室,依据经济发展和学生兴趣,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注重积累创新知识,注重培养创业技能,使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相互渗透,构建可操作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其次,要创新课程的实施形式。将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习锻炼结合,设立课程实践评价体系,增大实习锻炼占成绩考核的比重。要求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等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到企业挂职实习,并将其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考核中。
  3.2 建设专业师资队伍
  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预期成果的高低。一方面,高校可以选择本校经济学、管理学等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度高的学科教师,采取集中培训和交流研讨方式从事创新创业课题研究,同时可以在这批师资队伍中选派一些骨干教师到校外挂职,积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从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理论水平较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管理工作经验和一定理论知识修养的企业家,作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与学生分享自身创业历程,更能激发学生创业精神,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3.3 加大创新创业扶持
  高校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首先,要落实保障政策,构建以学校、政府、企业等多组织联动的创新创业政策保障机制,制定具有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专业教育、实习锻炼、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其次,高校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资金。一方面可以制定學校创新专利申请奖励政策,激励教师积极运用专利成果开展创业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制定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扶持政策,如项目经费或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持,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力量帮助学生创业团队融资,以确保经费充足。再者要建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一方面是搭建校内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利用网络构建信息互动平台,提供专业指导、成果转化与融资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与实践指导;另一方面,是创建校外创新创业的协作联动平台。以开放合作和全员参与为出发点,构建联动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多方协同合作、得到社会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3.4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高校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宣传推广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使这种浓厚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力。一是借助学校官网、校内广播和公众网络平台来宣传国家、地区和本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成果展示;二是发挥学校社团和组织的作用,增加创新创业讲习班和训练营活动;三是在校内公告栏张贴国内大学生成功创新和创业的典型例子,邀请这些成功人士或其他学者和企业家来学校举办讲座和举办论坛,分享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历程和心得体会,可以拓宽学生的创新创业视野,提高其创新创业的热情,激发其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
  4 结论与展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全球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有重要意义。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通过就业教育指导、结合实践教育推行的多维度、多层面的“四维协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积极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通过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等具体路径来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今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熊聪聪,赵会民,赵丛.“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34-35.
  [2]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63-66.
  [3]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03):56-63.
  [4]钱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融合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84-87.
  [5]董卓宁,孟宪博.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03):125-1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5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