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模式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在分析当前高校存在角色、职能、协同和能力等困境的基础上,注重发挥高校载体和人才等方面优势,从“生态圈”价值子系统、文化子系统、实践子系统、协同子系统、能力子系统和载体子系统六个方面构建高校服务大学生创业的“生态圈”模式。“生态圈”模式更加着眼于工作环节的一体化衔接和六大子系统的协同合作共生,包括大学生个体、高校、政府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生态圈  高校
  [作者简介]孙珊(1985- ),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江苏  淮安  223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淮安市社科类研究课题“‘双创’背景下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16-3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9-0059-0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层面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做出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创新创业越来越成为大学校园热门话题之一。牢牢把握住青年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他们科学创新和理性创业,帮助他们解决在创新创业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是高校落实“双创”工作的重心所在。高校在组织、载体和人才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利用优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创业观念,如何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成为当前高校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
  高校聚集着众多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阵地。创业不仅是政府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考量,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双创”背景下,高校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并将创新性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双创”形势要求下,高校需要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拓展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创新创业竞争力,引导学生在创新教育、创业过程中展现良好素质。高校在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方面有一定的组织优势、载体优势和人才优势。
  (一)组织优势
  当前,不少高校把共青团组织作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部门。高校共青团拥有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设有学校团委、二级学院团委、系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公寓团支部、社团团支部等。此外,还有很多在团组织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自组织,覆盖范围广,联系学生密切。也正因为如此,创新创业教育和工作才能够从校级团委延伸到班级团支部,甚至延续到每一位团员青年,可以通过班级团支部、社团团支部、公寓团支部等渠道深入并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创业需求,量体裁衣,为学生提供其需要并认可的精准服务。此外,高校共青团组织与归属地的地方团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强与地方团组织、企业团组织等多个行业团组织的联系和交流,通过借助外力建立就创业基地、见习实习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就创业信息,邀请优秀企业家与学生分享创业经验与教训。高校团组织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有效提升团组织指导创新创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载体优势
  高校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在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方面有着自身的载体优势。经过多年探索,高校已建立了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较为稳定和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如各级各类“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青春”创业大赛,以及社团拉力赛、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实践平台。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弥补了第一课堂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的现状,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丰富的载体。高校应想方设法发挥好各种学术科技比赛、见习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训练等阵地的积极作用,可将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融进日常工作中,渗透在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
  (三)人才优势
  通常而言,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主体。相比较而言,高校辅导员队伍战斗力强、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高、工作作风好,和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经常性地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研,掌握着学生的思想动态、特长爱好、家庭状况、学习生活等情况,有着丰富的学生教育管理经验。此外,辅导员有着較高的业务能力和全面的业务知识,可为学生搭起与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从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出发,带着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从专业和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二、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境
  (一)角色困境
  纵观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基本是由招生就业处承担。然而,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过程涉及的部门相对较多,并不是哪一个部门就能够顺利开展的,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的协同合作。当下,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工作,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角色定位,且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也并没有在共青团组织的工作职能中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无法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要求的角色困境,将会对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职能困境
  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中已经自觉将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共青团组织也在其工作职能中强化了创业教育。但是,多数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创业这一工作职能中更多地仍然是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聚焦于创业课程体系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科技竞赛等“前创业”阶段的创业教学、教育和实践环节,很少注重“创业进行时”阶段和“创业后”阶段的跟踪服务功能。总而言之,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阶段性职能重心不均衡的现象。   (三)协同困境
  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高校内部各个部门自身的事务,也不是高校内部系统之间各部门合作的事务。现阶段,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明显呈现出“内外脱节”的协同困境。高校人才培养更多的是“内部取向”,表现在高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二级学院等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也就是说,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主要停留在创业教育层面,即使有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环节,高校依然是“一元主体”“唱独角戏”。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创业教育环节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必须在创业实践、创业过程的各个环节强化“内外结合”的创业服务,在高校、政府、企业多元主体之间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构建良性协同合作系统。
  (四)能力困境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由辅导员承担。虽然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很高,但这些辅导员更多擅长思想引领、组织工作、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等,带有传统型辅导员的能力色彩和素质特征。随着“双创”时代的来临,高校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缺乏专门性人才,特别是在大学生创业外部环境识别、创业风险知识和创业鼓励政策等相关制度宣讲、促进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等方面还呈现出能力不足的困境。
  三、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模式的构建途径
  大学生创业不是某一个个体或某个组织单独参与其中的过程,也不是多个主体和组织参与其中的浅层次合作、指导或服务行为,而是由围绕大学生创业这一核心而结成的多组织、多部门、多个体协同合作的“生态圈”协同进化的过程。“生态圈”创业模式包括大学生个体、辅导员等教师队伍、高校职能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生态圈”强调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协同,既要发挥自身作用,也要发挥协同作用,通过各环节、各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提供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生态圈”新型模式。
  (一)“生态圈”价值子系统:充分发挥校园创业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
  高校应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成长服务,找准切入点,服务学校中心大局,服务学校立德树人,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在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优秀青年典型的培养选树上,高校有着系统的规划、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引领者,要帮助大学生端正就业创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塑造合理正确的创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引领他们面对经济新常态,及时转变就创业观念,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较为理性地对待创业。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提高创业心理素质,积极应对创业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风险,甚至是失败。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青年创业论坛、创业大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使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发挥创业文化思想引领作用。
  (二)“生态圈”文化子系统:大力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就创业比赛等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第一,通过组织开展创业类校园文化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第二,以“创青春”“挑战杯”学术创新类比赛为载体,鼓励大学生成立团队,跟随导师开展科学研究,强化科研意识,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设学术讲座,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第三,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类比赛等,指导学生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让学生在实战中锻炼提高。第四,发挥好创新创业联盟等创业类社团的作用,切实让学生在社团中得到锻炼、获得成长、取得进步。
  (三)“生态圈”实践子系统: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一环,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必须从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革新,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导向。要想解决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必须从过程监控、内容安排、评价体系等方面加以改革。第一,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监控。当前,很多高校只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结果,不注重过程监控,这不利于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社会实践需要重点关注过程监控,重点考查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第二,要增加创新创业类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集中于社会公益类活动或者对企业的参观,这种社会实践形式不是不好,只是就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而言,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在组织和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应更多地着眼于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创新创业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做好市场调查和社会调查,凝练成科学完整的研究报告,为安排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科学参考。第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高校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效考核主要依靠调研报告、证明报告等,然后学生再据此参评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这种评价过于注重形式化结果和数量指标,忽略了社会实践的过程和质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同时注重形式和内容、数量和质量,而且更加注重过程评价、质量评价和能力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从而引导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
  (四)“生态圈”协同子系统:打造协同合作的校园创业生态圈
  为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圈”,高校应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合作,利用自身平台优势,打造“企业+高校+政府”协同合作的校园平台创业“生态圈”,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多种资源。高校可以依托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及时发布各类政府关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方案,并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宽创新创业渠道,丰富创新创业信息;借助互联网平台,梳理完善创新创业信息网络,向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政策指导;联合相关部门实施“青年就创业见习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苏北计划”等,为青年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载体和平台。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圈”可以利用自身资源深度支持高校创业信息化工作,从财税、工商、路演、投资、孵化器、训练营等多个层面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可以针对财务基础、商务基础、职业习惯等多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综合培养。
  (五)“生态圈”能力子系统:加强共青团专兼职队伍能力的提升
  教师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创业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高校团组织应从共青团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本领提升出发,强大本领意识、“一桶水”意识和创新意识,着力提升共青团专兼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高校可建立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学工部、团委、电商学院等多部门参与的创新创业教师培养培训机制,面向校内外遴选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专门且系统的培训,通过对其创新创业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起一支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师资队伍。同时,高校可聘请创新创业方面的专家学者、杰出企业家成立创业导师库,着重加强对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过程性帮助和指导;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切实提升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六)“生态圈”载体子系统:打造一批具有创业实战功能的创业实训基地
  高校可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实战技能;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大学生创业协会等机构,为确实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提供载体和平台,引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高。此外,高校可以创建大学生科技孵化园,邀请创新类微型企业入驻孵化园,让学生在孵化园感受创新创业氛围,从事相关创新创业工作,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可让学生能够深入创新型企业之中学习和体验企业运营管理方法,学校也可依托企业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參考文献]
  [1]荆德刚.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
  [2]滕智源.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2).
  [3]徐丽媛,马桂芬.“互联网+”时代高职创业教育的突出问题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4).
  [4]刘带.新常态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6(3).
  [5]阮俊华,陈璞,郑博文,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的新途径——以浙江大学“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