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生命是万物之本,是人们发展立足的根源;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学的条件,也是教学的重要归属。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我国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缺乏对生命教育的足够重视,生命教育的匮乏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价值、方法进行综述,以求推进对生命教育问题的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死观临终教育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是人生课题之一,是一门人生必修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予以重视,用心学习和感悟,以避免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中面对突发的意外措手不及,身心受创。我们提倡开展生命教育,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负责;正确认识生死,也能促使我们珍惜当下,走好脚下的路,不辜负岁月。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吸毒、自杀、他杀等事件反复发生,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生命教育”应运而生。在中国,最早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进行安全教育,这是生命教育的开端。1993年,学者黄克剑、张文质等提出“生命化教育”理念并进行探索。叶澜教授认为要以生命的层次为基础,将生命与教育相结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与此同时,各高校都开展了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还未出现。1994年,在香港设立了第一个生命教育组织“生活教育活动计划”,以防止滥用药物和保护生命。1996年,香港一所中学第一次开始了关于“生命教育课程”的探索。2000年以后,中国学术界迎来了研究死亡教育的小高潮,学者集中对生命教育的理论进行构建并探索如何将生命教育与学生课程緊密结合。
  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注重安全教育、生命教育,这代表着生命教育从小我上升至国家。同时该纲要将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单独分开,意在纠正人们长久以来生命教育等于安全教育的误区,生命教育作为单独板块得到人们的重视。
  那么生命教育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台湾学者张振成(2002)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能从三个方面来阐释。首先,要从生物本质的生命现象中揭开希望之光;其次,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鼓励生活和自我实现;最后,从灵魂深处寻求生命真谛,珍惜生命,做有善意的人。张振成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4-6
  郑晓江(2005)认为,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处理来自生命和生活的紧张感,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树立起生活的正确态度,去追寻生命的更大价值与意义,最终可以超越生命。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5(9):4-6也有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教育亦是一种道德教育。
  以上不同学者都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总的来说,生命教育与教育是不能分而论之,它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并作为一种理念和意识影响教育的整个过程,影响各科教学和活动,它包括教育的各方面,注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强调多样性,强调个体独特的经验。正如顾晋先生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一样,我们更要从现在开始,学习掌握生命教育的内涵,正视生命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价值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在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要求人们直视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引导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来让人们学会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并且采取健康的饮食与生活方式,以此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从而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最大化。据此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认为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同时也应是人们接受教育所达到的最终目的。
  关于生命教育的价值,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探究了死亡教育的价值,我们认为进行死亡教育可以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绚烂宝贵,因此我们也将死亡教育的价值进行了综述。
  进行生命教育利于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死观。罗维、施永兴等学者强调死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无法逃避,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因此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是非常有必要且迫切的。杜智殊(1994)认为,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从而引导人们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死亡,可以大体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能一步理解健康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徐宗良(1998)提出,无论是从人的尊严角度出发,还是从人生不同时期对死亡的认知与理解水平,或者是从人类的不断发展进步完善等方面来着手,加强死亡教育都是有着重要的存在意义。徐宗良简论死亡与死亡教育[J].医学与哲学,1998(09):41-43
  另一些学者从医学角度论证死亡教育的意义。学者郝艳华、吴群红指出,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类疾病谱和死亡的改变以及医学技术发展与人类伦理道德的冲突日益加剧,导致对死亡教育的迫切需要突出地显示出来。陈君(1999)认为,若要在我国普遍开展安乐死等医学,进行生命关怀教育和发展临终事业是必不可少的。渠川铮(2001)等学者则全面论述了死亡教育中将要发生的价值问题,指出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关于权利观念的认识,同时如果能合理解决医学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将会很大程度上促进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进步。
  总的来说,生命教育可以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死观,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从医学来说,进行生命教育也可以解决医疗中的伦理问题,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以及医学的进步。
  三、生命教育的方法
  陈正璋学者(2017)等认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蕴藏着生命教育,它不仅是教育的源头,还是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生命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以及树立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并形成完满的人格。学校还应该重视树立教师的生命教育观念,组织相关知识培训,培育教师品德,养成体恤生命的伟大情怀,发挥教师积极引导教育的作用。调动家长资源,对家长进行相应的生命教育理念的渗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区活动,接触陌生复杂的社会环境,引导、帮助学生共同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能力。陈正璋,王敏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健康人格—以福州金山小学为例,2017(09):35-36
  赵欣(2019)认为要构建由各学科共同构成的生命教育网络,提高中学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素养,加强体验式、分享式、情感教学方法的应用,探讨多样的课堂评价制度。赵欣中学生命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02):59-62
  张宝根等(2019)认为要主动把互联网因素考虑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中来是高校生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互联网新时代对高校生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及时拓展高校生命教育内容需要,在现行教育的基础上,把网络空间安全、网络法规等新型网络知识纳入高校生命教育内容是时代的新要求。
  就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全程教育,它几乎包含了人从降生到消亡的整个历程和这一历程中所涉及到的每个方面,既关乎人的存在与生活,也关乎人的发展与成长,更关乎人的本心与价值。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使得生活尊严以及死亡尊严愈发受到重视,生命教育的社会必要性不断加强。我们希望通过此篇文献综述厘清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脉络,推进现代生命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5(9):4-6
  [2]张振成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4-6
  [3]徐宗良简论死亡与死亡教育[J].医学与哲学,1998,(09):41-43
  [4]陈正璋,王敏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健康人格—以福州金山小学为例,2017(09):35-36
  [5]赵欣中学生命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02):59-62
  〔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合肥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生命关怀需求现状及解决措施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57171)研究成果〕
  (许建华、张钧莉、李金双,安徽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76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