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科普基地教育活动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职院校科普基地不但应切实履行学校文化传承职能,发挥文化场馆育人作用,同时打造向全社会传播与普及科普知识的平台,努力扩大科普受众范围,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本项目介绍并讨论了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创新之处和不可替代性,旨在解决当下高职院校科普基地如何发挥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促进学校软环境建设,提高文化育人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普基地 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3(c)-0221-03
  1 引言
  1.1 全民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信息大爆炸,媒介环境不断改变,传统传播方式受到挑战,互联网逐渐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尤其是2015年学界提出的“互联网+”(Internet+)理念,成为中国信息科学、科技创新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之一。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文化,作为弘扬科学文化的科普产业,其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公民的科学知识需求,还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智慧中国理念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逐渐从单纯的技术层面向文化层面转变,国家越来越重视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本身,更是如何提高公众科技素质、发展科普事业,形成良好的全民科普的文化氛围。徐州市也在推進科技创新、全民创业,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2016年中国建筑学会发布的科普教育基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榜上有名。其科技·智慧城市馆作为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作用并取得预期效果,值得深思。这也对徐州对接融入“一带一路”整体战略起到推进作用。
  1.2 研究高职院校科普基地文化育人活动的学理与现实双重意义
  在当前背景下,从学理性角度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内涵建设作为国家政策导向,是当下学界研究的趋势和重点。科普基地作为向公众传播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大众接受度强,理应好好利用并发挥它的优势。但客观原因使学界对其研究匮乏,理论研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比如,对科普基地的讨论除研究发展现状、场馆运维、活动情况以外,其作为育人场所应具有深层次的教育内涵与文化内涵,借助教育学、思想政治理论与大众传播学进行阐释,有助于帮助我们挖掘高职院校育人功能与责任的终极要义。
  从现实性的角度来说,除上文提到的当今“互联网+”时代下,科技发展与全民科普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处于教育战线最前沿,科普资源承担教育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普基地一般是社会专业性博物馆,拥有科普基地的高校寥寥无几,因此对它的研究极具有前沿开拓性。其中,高职院校承担的技能与素质融合的文化育人理念,其科普基地如何发挥作用并取得预期效果,值得我们深思,并且探讨这种“效果”对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内涵,显得十分必要。
  2 主体
  2.1 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经查阅资料,学界目前无论国内外,有关科普基地的研究书籍还很少,只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一般性科普读物。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方面,由于实际进行科普资源建设的高校比较少,因此论文也很少,代表性论文有邱霓的《依托高校实验室 建立地学科普基地》,洪雪男的《高校科普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凌辉的《北京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邓哲的《北京高校场馆类科普资源效用研究》等,这些文章大都在案例研究基础上,对高校开展科普活动的意义、做法和影响进行了论述,研究较为笼统,并缺乏系统性的学理化研究。
  2.2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普基地基本情况介绍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高职学院、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培育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确立了技能和素质融合的文化育人理念,具有较强的办学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实训基地,对校内学生乃至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5年学校被评为“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徐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其中,科技·智慧城市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技·智慧城市馆位于图书馆一楼大厅,于2015年8月建成,9月投入使用,面积约1360m2。该馆按照学校学科类型分类,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展现学科建设的专业技术发展成就,同时反映学校的发展历程、校友文化和各重要阶段。它由序厅和三个展区组成,包括学校历史、校友文化及科技·智慧城市三部分内容。尤其第三部分,承担了场馆的主要科普功能,将学科建设与“智慧城市”关联起来,按照智慧建筑、智慧产业、智慧制造、智慧能源等四大学科门类搭建“学科智慧城市”模型,采用文字、图片、实物等方式呈现专业技术发展成就,依托图书馆的纸质和电子资源,通过声光电解决人机互动和互动中感悟专业技术,激发专业兴趣。
  科技·智慧城市馆目前成为了学校对外宣传展示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了解学科分类、促进交流学习的综合性科普平台。发挥科普、启迪、激励、创新的作用,引领读者思维,使其感受到学校、城市、社会的发展远景,体验互动参与的乐趣,激发创造实践的热情,学习到专业技术的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
  2.3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普教育活动与发展目标
  2.3.1 科技·智慧城市馆科普教育活动
  目前科技·智慧城市馆已开放3年有余,已接待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兄弟院校的访问团,中小学生,外籍来宾,各二级学院的新生及校企合作的企业代表45000余人次。其中:
  (1)拥有专兼职科普管理员和讲解员3人,招聘了10名学生科普志愿者,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2)科技·智慧城市馆还开展了与专业相关的科普宣传教育讲座、专题展,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品牌科普活动,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全省性大型科普活动,及当地科协、科技部门组织的重大科普活动。   (3)依托图书馆网站,专门开辟了科技·智慧城市馆专栏。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科普基地”网站,定期分享参观学习情况,上传相关科普活动照片。
  科技·智慧城市馆以学校的历史沿革、学科发展、学科应用等为科普主题,让来访者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加深学校与公众的社会链接,发挥学校的社会教育职能,消除社会公众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知偏差,激发来访者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提高科学素质。开展與专业相关的科普活动,加深了学院与公众的联系,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激发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
  2.3.2 科技·智慧城市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创新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时代下,科普教育的开展方式多种多样,科技·智慧城市馆作为国家级高校科普教育基地,不但应切实履行学校文化传承职能,发挥文化场馆育人作用,同时打对造向全社会传播与普及建筑科普知识的平台,努力扩大科普受众范围,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传统科技场馆中以讲解员讲解传播知识的做法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科技知识的渴求,知识的表现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实物或模型展示、原理演示。移动智能终端如“随身讲解员”、“掌上科技馆”APP,自媒体微博、微信的信息推送,已逐渐取代传统方法更为学生和大众所接受。除将公众吸引到科技馆来以外,对无法直接来到现场的人们也应采取更加便捷的手段进行知识传播。科普教育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传播。最终在全社会形成“高校—企业—社会公众”的科普网络覆盖。
  “互联网+”时代下的科普教育工作既要遵循科普教育发展规律又要和互联网的规律相契合。科技·智慧城市馆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创新科普教育的开展方式与公众科学的参与方式,利用好新兴的传媒、互联网等手段,迎合科普群体的信息收集习惯,发展出信息时代中的科普教育方法。
  科技·智慧城市馆依托学校平台,在促进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功能上已走在了高校前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反过来又对学校的内涵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两者是双赢的,“互惠互利”的。因此,科普基地与高校的“结合”,不是“1+1=2”,而是“1+1>2”。各高校都应把握自己的学科优势,着力打造科普教育基地,使科学普及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同时也为高校实现自身文化育人的跨越式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3.3 科技·智慧城市馆科普教育活动的创新开展方式
  (1)科技·智慧城市馆不仅可以现场参观,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如创建24H网络,创立科技·智慧城市馆线上参观网站,设置全景参观模式,使观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网络带来的科普教育便利。这就实现了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突破了传统科技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公众随时随地、无时无刻获得科学知识。
  (2)自媒体官方微博微信、手机APP的使用。将科普知识分模块进行推送,采取兴趣小组、专题研讨、激励性质的有奖问答等方式创新服务。
  (3)与相关企业、市博物馆、科技馆合作,建立科普教育平台,将各方资源以网络形式串联起来。
  因为科技·智慧城市馆位于图书馆的区位优势,后期还可利用这一点深入开展读者研究,用大数据方式分析读者行为与资源分配,从而也能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科普基地因为依托高校,其科普教育作用还增添了一抹文化育人的内涵色彩,对拓展科普基地功能、实现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总之,科技·智慧城市馆应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类优势资源,引领科普教育的变革,拓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广度及深度。实现以学校为点,校际、校企合作为线,其他社会公众为面的网络式科教传播覆盖,进而让社会公众领略到学科智慧的魅力,学习到专业技术的科学常识,体验到互动参与的乐趣,激发创造实践的热情,提升科学素质。科普教育真正起到科普、启迪、激励、创新的作用。
  3 结语
  笔者一直参与高职院校科普基地的相关工作,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如科普基地实际场馆建设思路、制度、人员、经费配备情况,场馆接待来访情况,场馆资料更新维护情况,场馆日常运行情况,场馆内部设施检修情况,对科普基地已取得的科普教育成果、服务模式的创新活动和理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对科普基地如何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也有一定的思考,并且已对大中小学生和企业、社会公众的科学知识获取方式和内容进行了问卷抽样分类分析,得出了样本。同时,选择合适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对比,吸收学习成功案例的优点,试图总结出适合科技·智慧城市馆的知识传播方式,找出解决方案。最终为增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科普基地教育活动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 邱霓.依托高校实验室 建立地学科普基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7):256-259,275.
  [2] 洪雪男.高校科普基地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科学,2015(5):237-240.
  [3] 李正英,赵良举.高校科普与科学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5(6):157-159.
  [4] 刘一农,扈航.高校科普教育模式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8):392-396.
  [5] 高宏斌,付敬玲,胡俊平.高校科普研究进展[J].科技与企业,2015(2):186-188.
  [6] 刘晓东,马聪,蒋灵斌.高校科普工作探讨[J].科协论坛,2014(5):21-24.
  [7] 林顺洪.建设行业高校特色科普基地的几点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5(7):30-31.
  [8] 伍雪梅,马燕.高校科普工作实践与创新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2):392-393.
  [9] 杨晓刚.高校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4):34-35.
  [10]邓哲.北京高校场馆类科普资源效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
  [11]陈素纯.高校科普讲座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5.
  [12]袁勇.高校教师科普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重庆大学为例[D].重庆大学,2006.
  [13]张佳鹏.高师开展科普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4]顾建民.高校科普工作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1232.htm